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巴基斯坦的法律上有一条“破坏中巴友谊罪”,不管是谁,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当面说中国的坏话。在每逢重大节日和中巴外交场合,巴基斯坦民众都会手举五星红旗和巴基斯坦国旗,打着中巴友谊万岁的横幅热烈庆祝,人山人海此起彼伏的用生硬但充满真情实意,用中文高呼中巴友谊万岁的场景令每个在场的中国人都倍受感动。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值得吗?
笔者翻阅了中巴的建交历史和交往过程,每一个篇章都充满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但要说把一见钟情和互有好感深入到骨髓,渗透到血液中,那就是从一条“天路”开始的,这条路就是著名的“中巴友谊公路--喀喇昆仑公路”。
喀喇昆仑公路全程1032公里,从中国的喀什一直到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中间穿越了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全程几乎都处于高海拔,缺氧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想,于1966年开始建造的喀喇昆仑公路将面临何等的困难和艰险,要知道当时的机械化水平远不及今天的十分之一。
一组数字就能说明这条公路来之不易。据统计,喀喇昆仑公路上共建设主桥二十四座,小型桥梁七十座,涵洞一千七百 多个,共用了八千吨炸药,十万吨水泥,运送土石三千万立方米,在全长1032公里的距离上,中巴工程人员牺牲700余人,平均每1.5公里路程就有一名建设者献出宝贵的生命。
当1979年中巴公路建成之时,在一起奋战了13年的两国建设者和官兵都长时间的拥抱,欢呼,喜极而泣,即为了自己的成就自豪,也为了那些失去生命的兄弟。为了打通这条生命线,巴基斯坦付出了500余人的代价,中国损失了200余人,致残300多人。巴方为在巴境内牺牲的中国建设者修建了一个88人的烈士陵园,还有20座只有名字和照片的空墓,因为塌方过于巨大,已经无法寻找中国烈士的遗骸。
据说陵园建成时,好多墓碑上的中国烈士的照片都被巴基斯坦民众小心翼翼的抠下来,带回家中或悬挂或珍藏。这绝不是空穴来风的煽情,这都是用鲜血和真心换来的。这里长眠的好几位中国建设者都是因为在发生塌方的危急时刻,把身边的巴方工人推开,而自己则被滚落的巨石砸中牺牲的,其中一位是当时中国的副总工程师。能做出如此壮举的中国人,深深震撼了巴基斯坦老百姓。
用巴基斯坦人的话说,如果不是中国的帮助,就算巴方付出5000人的代价,也未必能把这条路修通。今年87岁的阿里·马达德和54岁的阿里·艾哈迈德,在过去32年中始终义务看守着陵园,为了他们的执着,在2015年,中国特意为其颁发了奖章并给予了奖励。如今,二位老人还在继续守着我们的烈士,如果你十一假期到巴基斯坦旅游,别忘了给他们带去问候和关怀,中巴友谊像这条天路一样来之不易,我们要维护更要发扬。
来源:东方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