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国内时讯

“中国高铁名片”背后的先锋力量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5-06-20 09:20:46  点击:

今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位中国高铁领域从业者代表围绕“新征程上的高铁先锋力量”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刘健/摄

目前,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无数铁路人为之奋斗,使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巨大飞跃。

“2002年,从我成为内燃机车学习司机时我就立下了志愿:要开最快的火车、当最好的司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孔祥配于2007年取得了高铁驾照,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动车组司机之一,开启了高铁“驾驶员”生涯。2017年,他成为“复兴号”动车组首发值乘组司机。在23年的工作生涯中,孔祥配安全行车7000余趟,安全走行400多万公里,运送旅客800多万人次。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孔祥配。徐想/摄

关于中国高铁最显著的变化和发展,孔祥配认为是路网和速度,“我所在的齐鲁大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铁通车里程已经超过3000公里,济南到青岛实现高铁公交化开行,最短发车时间间隔15分钟,最快只需要1小时21分就可以到达。”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深圳北站“迎春花”服务队队长李元,对于高铁迅速发展的感受同样深刻。19年前,李元第一次从老家山东菏泽到北京上学,当时排了几个小时的队买票,坐了将近12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现在,菏泽到北京的高铁只要三个多小时。从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到三小时生活圈,李元觉得中国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深圳北站“迎春花”服务队队长李元。徐想/摄

李元所在的深圳北站年旅客到发量近1.2亿人次,位居全国前列,港澳、外籍旅客比较多,与旅客沟通交流、做好服务是客运人员的工作职责。她和队员苦练内功,推行“英语通、粤语通、铁路通、深港通”服务,李元说:“一句‘Can I help you?’或者是‘有乜嘢可以帮到你?’拉近的是距离,更多的是贴心和便利。”

在高铁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

在长达30多年的技术攻关过程中,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冯江华带领团队开展了上万次的试验研究,攻克了许多“卡脖子”技术,推动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迭代升级。他回忆道:“记得在全球领先的永磁牵引动力技术攻关过程中,为了解决高温失磁这一世界性难题,夏天我们在40多度的实验室里连续数月24小时轮流值守,累计完成了多达150G的试验数据,最终得到实质性突破。”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冯江华。徐想/摄

攻关在实验一线,也在施工一线。

“我非常庆幸,赶上了好时代,让我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中国铁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平庆铁路项目职工马小利初中毕业后,在建筑工地学会了电气焊、机械加工,来到中铁二十一局后,参加了国内多条重点铁路建设。

中国铁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平庆铁路项目职工马小利。徐想/摄

由于铁路工程建设线路长、交叉多,施工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难题,需要进行专业的技术攻关,也需要大量的小创新、小发明。“今天我带来了一个小工具,这个是我在工作中制作的,是给工字钢腹板割孔的,”马小利举起小工具解释道,“把枪头插在这个孔里,以它为中心点进行割孔,割的孔又圆,速度又快。”30余年来,马小利扎根施工一线,先后研制革新20余种施工设备,带领团队取得国家专利、创新成果150余项。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工程师夏健是雅万高铁总体设计负责人。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海外第一单,也是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工程师夏健。徐想/摄

在海外做项目,设计团队会面临和国内不一样的困难,例如语言交流、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法律法规和自然环境等。夏健回忆道:“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2015年项目刚启动时,我和团队初探爪哇岛,项目现场都是广袤的热带雨林,雨林里人迹罕至,没有道路,气候还闷热潮湿,到处都是蚊虫和毒蛇。”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夏健和同事戴着密不透风的防蚊罩,还要扛着20多公斤的勘测仪器,有时候一走就是一整天。勘测的时候他们遇到过地震,有些同事还感染了登革热,但是数据的采集从未停歇。夏健说:“我们最终完成了300多公里的现场调查和详细的地质勘察,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