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会议提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接续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
7月2日,自然资源部公众号再次发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合集,分享守护“深蓝”的经验做法。
今年上半年,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组织开展了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在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东海局、南海局、海洋咨询中心等单位的协助下,从各地推荐的案例中遴选出15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这15个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展示出沿海各地区在推进建设安全、生态、健康、韧性、活力的“蓝色海湾”“和美海岛”“美丽岸滩”,不断拓展优质亲海空间,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人海和谐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记者注意到,15个典型案例中,浙江与广东分别有3例入选,为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样板。其中,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地处东海之滨,所辖沈家门渔港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渔港。2012年以来,舟山市针对陆源排污严重、岸线侵占、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等问题,实施渔港治理、清淤拆废、生态复湿、重整岸线、还海于民等一系列措施,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转变,不仅推动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还促进了临海产业的转型升级,蹚出一条“生态优先、陆海联动、绿色发展”的海岛型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