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国内时讯

焦波:用镜头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0-11-06 09:55:40  点击:

用10年时间拍摄汶川地震孤儿成长历程,用30年时间为父母拍摄12000多张照片、600多个小时录像,擅长用镜头留住平凡人影像生活的摄影家、导演焦波,近年来又把镜头持续对准贫困山村和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背后一定蕴藏着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促使焦波沉浸到贫困山村,把镜头聚焦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他要用镜头去展示这一不平凡的历程,记述脱贫攻坚背后的酸甜苦辣。《乡村里的中国》《出山记》《进城记》《老窝》等一系列纪录片就这样在焦波的镜头下诞生了,一经推出,反响热烈。这其中有他付出的大量心血,更体现出他的执着思考。一幕幕真实的记录、一个个鲜活的脱贫百姓,真实再现了脱贫攻坚乃至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山村和普通农民,这些都为中国脱贫攻坚的非凡历程留下了生动鲜活的影像样本。

 

“老百姓在种地,我们在种植故事”

“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讲得好,首先就要讲得真实。焦波导演是摄影记者出身,在他看来,最好的摄影作品就是那些真实记录历史、记录当下、记录人、记录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场景和过程。他的《俺爹俺娘》摄影集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就在于其真实记录了父母在农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作品中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引起了无数人的情感共鸣,获得“人类贡献奖”。这个理念同样体现在焦波的脱贫攻坚系列纪录片中,他采用几乎白描的拍摄方式,“影片里没有一个情节是我导演出来的,没有一句台词是我设计的”,一切都是真实自然地呈现,“老百姓在种地,我们在种植故事”。

《出山记》拍摄的是贵州石朝乡大漆村,贵州省有20个极贫乡镇,石朝乡是其中一个,大漆村又是石朝乡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人口最多的村庄,村民都是仡佬族,是极贫乡里的极贫村,脱贫攻坚任务最重。大漆村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悬崖林立,山峦重叠,沟壑纵横,一年四季多雾,只有不到100天是晴天。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极度恶劣的极贫村中,焦波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和乡亲们共同生活。为拍摄一个住在悬崖上的村民小组,年近70岁的他28次爬上悬崖,记录了这个村子脱贫攻坚的故事。

《老窝》拍摄的是云南怒江兰坪县德庆村的大山深处的老窝村寨,傈僳族村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与世隔绝,交通极不便利,村里的孩子进城上学要翻山顶、过悬崖,得走一天的路程。“这里比我想象中还要贫困”,这里又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焦波带着团队驻扎到这里,一住就是大半年,克服了高原反应,用镜头记录下了村寨一天一天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不仅仅是记录了乡亲们出山,而且是在陪他们出山”,他和乡亲们一起经历了脱贫攻坚中的酸甜苦辣。

 

在矛盾冲突中展示脱贫攻坚就是一场硬仗

焦波从不回避矛盾。《出山记》中大漆村的乡亲们一开始对扶贫政策的不理解不支持;对因修路而拆掉自己新盖好房子的那种心痛恼火;对离开大山的那种眷恋不舍;对进入城市生活的那种纠结彷徨。这些细节在电影中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大漆村的党总支书记申修军,在带领大家脱贫的过程中,为动员乡亲搬迁一家一户做工作,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被家人责怪不顾家;因有不同意见,申修军取消了亲弟弟按照国家政策本该分配给他的遵义的房源,弟弟情绪激动与之争吵;因修路要部分占用村民的土地,在做大家思想工作时遭遇各种抵触。但这些都没有让这位基层干部退却,最终他带领大漆村的乡亲们走出了大山,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当初极力反对搬迁的申学王搬进了务川县城的新家,一家人兴奋地在新房子里四处参观。申修军笑着问他们:“你看你们多少次和我杠,和我吵,和我闹,翻来覆去地做工作,今天走到这个新家,你说你的内心满不满意?”申学王笑着说:“满意了,我和你吵是我错了,我改了。”这一句满意的回答,让申修军之前多少的辛酸都付之一笑。

电影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脱贫攻坚的不容易,脱贫攻坚从来就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脱贫攻坚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硬仗中的硬仗”。要打赢这场硬仗,啃下这块最硬的骨头,是要靠无数基层干部和群众用汗水、心血一点一滴地实干出来的。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编剧”

焦波的纪录片就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农民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和内心需求。《乡村里的中国》拍摄的是山东沂蒙山区的杓峪村,这是一个以苹果种植为主业的不大不小不穷不富的普通山村。焦波通过370多天不间断跟踪拍摄,以一年24个节气为坐标,记录了这个村子一年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示了转型中的中国最普通的乡村生活。当深沉厚重的乡土文化直面喧嚣繁华的城市文明时,面对飞速的变化,农民看似平静的生活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杜深忠是村里的文化人,一年到头在苹果园、玉米地里忙活,纪录片拍摄那一年正赶上苹果滞销,杜深忠和老伴不得不以2块3毛5的价格“贱卖”苹果。在家请来帮忙的乡亲吃饭,他喝了酒,忍不住感慨,“我为果树熬的时间熬得都心疼。”生活的艰难却没有让这位农民放弃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舍不得花钱买宣纸练毛笔字,他就用毛笔蘸水在地上练字。

杜深忠爱好音乐,心心念的就是要买一把琵琶,“一听到琵琶的动静心里边就特别舒服”。可是,琵琶又不能当饭吃,家里收入拮据,老伴极力反对他买。终于他通过熟人关系,咬咬牙从乐器店花了600多元买了一把琵琶,喜不自禁,回来担心被老伴责骂,谎称只花了400多元。但是纸里包不住火,这个秘密还是被老伴发现了,老伴生气冲他发火:“就不该让你手里有钱。你为这个家庭想过吗?家里谁没有褂子,谁没有袜子,谁没有裤子你知道吗?”他被训得忍不住争辩道,“人需要吃饭,可精神也需要填补”。这一句话让人深省,当农村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民的精神世界同样需要得到满足。

忙碌了一年,在村里的春节晚会上,当杜深忠用弹得半熟不熟的琵琶给老伴的独唱《沂蒙山小调》伴奏,演唱结束后,他还拨弄着琵琶舍不得下台;当年轻人杜滨才以一首《父亲》献给他精神上患有疾病的父亲,父亲数次转过身强忍眼泪。这些镜头让无数人感动落泪。我们从中看到了脱贫攻坚中农民的那种坚韧:不论生活有多艰难,这块土地上的农民都以极大的热情和信念去面对;不管世界如何变化,这块土地上的农民都会充满力量地为明天的希望去奋斗拼搏。

焦波导演说,“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编剧”。脱贫攻坚系列纪录片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用镜头揭示了生活本真,是人民的力量让新时代的生活绽放了光彩。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