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是什么?我真搞不清。我只是跟风投了进去,本想赚一笔,谁知现在一地鸡毛!”网名为“众里寻他”的华裔投资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ICO微信群里抱怨。
烈火烹油般的疯狂之后,首次代币发行(ICO)终于引来监管风暴。作为数字加密货币领域中的时髦概念,被全世界弄潮儿追逐的ICO到底是什么来头?
【一路飙升的比特币】
谈到ICO,就不得不提最著名的数字加密货币——比特币。作为全球第一个纯粹的数字加密货币,算法决定比特币只有约2100万枚,在未来不会增加。
天然的稀缺性让比特币行情一路看涨,9月1日再创历史新高,突破每枚4700美元(约3.08万元人民币)。回望2009年比特币刚诞生时,1美元(近6.55元)可买1300个比特币。
在今年爆发的“想哭”勒索病毒全球肆虐、HBO数据泄露等多起安全事件中,“幕后黑手”纷纷将赎金指定为比特币。不仅如此,这一稀缺货币更是暗网黑市交易中的宠儿。比特币的匿名性和“反侦查性”引发它可能进一步沦为黑客工具的担忧。
目前比特币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各国陆续出台立场和监管措施。
【史上首个ICO项目】
2013年底,俄罗斯裔加拿大青年维塔利克·布特林开发出一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以太坊。这套开源系统可让每个人利用这个系统生成自己的“虚拟货币”,并将其独立运用到特定领域。
2013年,布特林通过发行自己的“虚拟货币”——以太币融资,开启了史上首个ICO项目。2015年7月,成功筹得1800万美元(1.18亿元)资金的以太坊正式上线,不少人将其称为一场风险投资革命。作为以太坊本身的货币——以太币,更是一度疯涨至6月的400美元(2619元)。
著名网络安全专家米科·许珀宁8月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与比特币相比,以太币显然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016年后,ICO开始在全球流行,数十个网站专门提供ICO发售的消息和论坛。不少初创企业纷纷效仿,开始利用这一系统建立自己的“虚拟货币”系统。
【ICO“野蛮生长”】
从字面来看,ICO从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募股(IPO)一词演变而来,意思是企业为了未来发展,在成立之初就向公众筹集“虚拟货币”。换个角度说,ICO可帮助那些尚不能公开发售股票、不成熟的企业绕开IPO和监管融资。
随着“虚拟货币”交易大幅增加,ICO融资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日前,中国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人民币,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
与此同时,代币发行融资项目的“野蛮生长”也让金融诈骗、金融传销混迹其中。相当数量的“骗子币”、缺乏备案的融资主体、毫不透明的项目……代币市场可谓鱼虾混杂。
近两年来,记者总能在网上看到类似ICO圈内“遍地是黄金”的观点,那些关于各种名目热情澎湃、却又让人捉摸不透的推销,更不鲜见。
开源平台降低了开发“虚拟货币”以及新技术运用的门槛,但也同时让骗子大有空子可钻。建立在巨大风险上的伪机会,无论多么炙手可热,终归是随时可能破灭的泡沫。
“这是个大问题,”许珀宁对记者说,“当有小聪明出现时,大缺陷也会随之而来”。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