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三鸿正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箱操作
近日,由东莞市疫控中心和华南农业大学共同完成的“活禽交易市场中H7N9禽流感病毒风险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据介绍,该课题所涉及的H7N9防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东莞疫控科研创新道路上结出的又一硕果。这是项什么技术?技术应用的效果如何?技术研发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21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东莞市疫控中心,对话课题研发团队,揭开防控东莞活禽市场H7N9流感“撒手锏”的神秘面纱。
这是啥技术?
活禽市场防控H7N9“指南”
“这是在商讨H7N9亚型流感病毒变异的一个课题。”殷三鸿是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科长,也是“活禽交易市场中H7N9流感病毒风险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下称H7N9防控技术)项目的负责人。据他介绍,H7N9防控技术研究始于2013年4月底,东莞市疫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到H7N9亚型流感病毒,这也是广东确诊的首例H7N9阳性鸡样品。
按照常规,东莞每月都对全市活禽交易市场进行抽检,每年约10余万份。“当时检出阳性鸡样品那例就是常规抽检中发现的。”殷三鸿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发现日期正是2013年4月26日。因为事关重大,经东莞市疫控中心初步检测后,为了确保准确性,又再次进行多次复核,并送省级复核,结果无误。
“心情很复杂。”对此结果,所有的研究人员也为自己多年坚守的岗位捏了一把汗,“如果抽样没发现,那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为此,东莞市疫控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联手成立项目,攻关H7N9防控技术,项目2014年正式立项,2015年得到东莞市科技局批复开展研究。
“简单地说,这项技术就是探明了H7N9在活禽交易市场不同区域存在的规律;对活禽市场常用消毒药使用是否有效,市场如何采取消毒措施、安排休市时间等问题,给出了答案和解决方案。”殷三鸿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活禽流通、屠宰环节中的家禽和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污染;探明了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消毒药在正常使用剂量时对H7N9有显著杀灭效果,并制定了相关活禽交易市场消毒指南,可以说找到了防控活禽市场H7N9流感的“撒手锏”。
有什么作用?
降低人类感染禽流感概率
2017年以来,H7N9防控技术开始在东莞市各家禽流通环节广泛应用,获得显著效果;相关研究成果被政府机构采纳,为科学防控H7N9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东莞莞城细村活禽交易市场是一个范例。该市场在采纳了H7N9防控技术提出半日经营以及清场、消毒等有效措施后,相比同类市场,其致病的各项指标明显下降。
今年8月31日,该课题进入由东莞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会,来自高校、研究院、同行单位的7名专家在鉴定后认为,该课题成果推广使用后,将降低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概率,最大限度降低动物疫情处置费用,减少活禽交易市场及养殖场的经济损失,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经专家组鉴定认为该项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对此,殷三鸿表示:“经过华农、市疫控中心立项前查询、综述,该课题研究视角和成果确实未见有过。”
背后故事
为追溯问题鸡来源 每天只睡4个小时
2013年4月底发生的广东首例H7N9阳性鸡样品事件时,与鸡样品层层复核工作同步进行的是东莞疫控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那段时间日夜工作,每天只睡4个小时。”根据规范,殷三鸿和他团队马不停蹄对问题鸡样品同批次鸡只前后21天的样品进行溯源。“我们追溯到全市所有市场前三个月样本,最终发现没有问题,也就排除H7N9病毒本地暴发的可能。”殷三鸿团队最终锁定东城三鸟批发市场,并最终追溯问题鸡只来自于华东地区。
就在东莞鸡样品被发现前一个多月的2013年3月4日,华东地区某市场鸽子样品中检测到H7N9亚型流感病毒。“这次溯源让我们总结出:跨省活禽调运应取得当地疫控或者检测部门的检测报告。”这一解决方案最后也被写入H7N9防控技术课题。
来源:金羊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