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什么是高血压,首先要明确血压这个概念和正常血压的定义。
人只要活着,就需要营养物质产生的能量维持生命活动,身体各个器官都需要营养物质,血液的作用就是将各类营养物质输送到每个组织器官,同时将人体代谢的废物收集起来,通过肺、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由此,这就需要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产生的动能,推动血液在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要使血液在血管内不停循环流动,则需要持续性压力存在。心脏不停地搏动产生的压力,不仅促使血液在血管内前行,还会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侧压力,这个侧压力则为血压,通常所指的血压是血流对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
2025年美国高血压协会、2024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和2024年我国发布的高血压管理指南均明确指出,正常血压不是百姓常说的<140/90毫米汞柱,也不是<130/80 毫米汞柱,而是<120/80毫米汞柱。血压超过120/80毫米汞柱但<140/90毫米汞柱就算血压偏高,叫作“正常高值”。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就可诊断为高血压。
2002年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49.1%,2015年已升至53.8%;70岁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达66.1%;8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更是超过90%。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23年老年人口超过3亿,意味着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为1.5亿以上。而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仅30%左右,且血压控制达标率不足8%,这意味着近70%患者未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92%患者远低于高血压达标要求,从而导致我国每年约220万高血压相关脑卒中事件致残,每年约150万与高血压直接相关心血管死亡,其占全国心血管死亡总数的一半,尤其是老年人死亡风险较中青年增加6.2倍。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是一个缓慢过程,没有什么特殊症状,即使有头晕、头痛,也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多数患者往往不予重视甚至忽略。绝大多数患者是通过体验发现自己有高血压的,因没有什么症状,又担心药物长期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从而导致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过低。
老年高血压患者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身体好比一座大楼,动脉血管就是大楼的供水管道,心脏就是向大楼供水的水泵,血压就是向大楼供水的水压;如果大楼水压太高,时间长了,供水管道就容易损坏,导致破裂并发生漏水。老年人动脉血管退化僵硬,一旦并发高血压,血液对血管壁侧压力就加大,动脉血管内膜就容易被损坏,为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血管壁创造了条件,很容易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可能导致心脏冠状动脉、脑动脉并发血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如果血压突然或剧烈升高,则会使动脉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
有的老年人明知自己血压高,因为没有症状不愿意治疗,这显然是错误的。只要血压增高,就会悄悄地、缓慢地持续性损害动脉血管,就会给心肌梗死、脑梗的发生创造条件。因为嫌吃药麻烦、担心药物副作用而不愿治疗,如果并发了心肌梗死、脑梗和脑出血,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应该遵从医嘱,坚持服药。现在,所有的降压药都是经过严格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是安全的。此外,还应该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随访,确保血压达标。只有这样,老年高血压患者也能与没有高血压人一样,健康长寿。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