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学习教育 >教育动态

我的青春我“职”道|杨浩楠:“00后”工程师的“毫米级”坚守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5-05-06 09:41:00  点击:

工地剪影。受访者供图

清晨六点,河北省数字创意文化产业园的基坑边泛起薄雾。头戴安全帽、手拿施工图纸的“00后”工程师杨浩楠,正蹲在基坑边与测量员核对数据。作为这座省级重点工程的现场负责人,他的工作服上沾着泥土,袖口磨得发亮,但眼神始终专注——这份专注,已持续了整整72个日夜。

“图纸上的每一条线都是责任”

项目启动初期,复杂的施工环境给了团队“下马威”:地下水位高、土质松软,相邻建筑间距仅10米……为确保基坑支护万无一失,杨浩楠带着团队吃住在工地。白天,他穿梭于各个作业面,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基坑;深夜,办公室的灯光常亮至凌晨,十几版支护方案在反复推敲中诞生。

“施工图不是画在纸上,而是刻在工地里。”这是杨浩楠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次例行巡查中,他发现某段支护桩的定位与设计存在细微偏差,当即叫停施工。有人劝他“差不多就行”,他却较起真来:“今天差两毫米、两厘米,明天就可能差二十毫米、二十厘米!”重新放线、复核、浇筑……等到整改完成,东方已泛起鱼肚白。

杨浩楠和同事们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土办法”里淘出“新智慧”

在临时搭建的集装箱会议室里,白板上清晰地绘制着黑色的结构图。每天下午五点,杨浩楠雷打不动召集施工班组开现场会。钢筋工老张的笔记本上,工整记录着“锚杆角度误差≤3度”“混凝土养护每日三次”等要点。“杨工讲课像剥洋葱,复杂的工艺被他拆解得明明白白。”大家说。

面对土方开挖及支护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杨浩楠充分发挥协调能力,搭建起“设计-施工-监理协同工作平台”。针对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及周边情况,大家最终采用了土钉墙与排桩相结合的支护形式,既保证了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又优化了施工工艺,提高了施工效率。

“风起时分的坚守”

石家庄发布大风预警的傍晚,风卷着沙尘掠过工地。杨浩楠照例巡查,来到基坑西北角时,发现围挡板在风中摇晃,多处固定螺栓松脱。他立即招呼附近的班组工人,顶着扑面沙砾重新拧紧基座螺丝。工人们眯着眼睛,用铁丝将30块围挡板逐一加固,杨浩楠始终站在迎风面把控质量。暮色渐深时,他仍打着手电,挨个确认每个螺栓的松紧。

“有杨工把关,心里就有底了。”材料员老刘看着稳固的围挡感叹。项目团队加固了8处高空作业点,更换56块防尘网。三次大风天气均平安度过,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在季度检查中获得住建部门认可。

这座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未来将承载数字创意企业的孵化梦想。而对杨浩楠来说,当下的使命是打好每一根支护桩:“我们的脚下不仅是基坑,更是文化产业扎根的土壤。”夕阳下,他指着初见雏形的工地,仿佛已看见越来越多文化创意企业在此拔节生长.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