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青少年,他们有的父母失联,长期随老人居住;有的家人相继离世,留下姐弟二人相依为命;有的家庭条件困难,一家三代人挤在局促的房间内……2023年开始,团上海市委开始尝试帮助这一特殊困难青少年群体解决实际问题,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
这一工作被称为“追光小屋”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居室微改造项目。3年来,上海已在全市打造1000余间“追光小屋”,2024、2025年,连续两年被纳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追光小屋”如今已经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道“光”。硬件条件改善后,配合由基层团组织和青少年事务社工提供的包括心理疏导、升学指导、社会实践等服务在内的“成长加油包”,他们的学业、生活都有了起色。其中,有人考上了211大学,有人考上了重点高中,还有人进入职校找到了未来的发展路径,生活变得有盼头、有希望。
难,但是必须做
记者了解到,上海“追光小屋”改造的基本框架是“1+3+6+X”,即改造1间困境未成年人居室,从“顶面、墙面、地面”3面作业,配备床、书桌、衣柜等6件生活学习必需品,并为受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升学指导、社会实践等多项“成长加油包”服务。
“这些孩子,往往是‘沉默的少数’。”上海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副主任褚鑫钰介绍,项目源起于上海青少年事务社工在日常走访中的观察。“不少服务对象生活在局促的空间里——有的与祖辈相依,蜗居老屋;有的只能在杂物堆里‘凑合’学习……一张整洁的书桌、一盏明亮的台灯,这些看似普通的配置,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奢望。”褚鑫钰说,为这些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不仅是一件应该做的实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追光小屋”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居室微改造项目诞生了。
但改造远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仅改造时间、改造效果、改造使用材料、改造耗时等问题,就需要社工一次次上门沟通协调。有的家庭孩子面临中考,怕改造影响孩子学习;有的家庭居住空间狭小,需要的功能又多,改造方案改了又改。
为此,团上海市委专门制定全过程项目管理规定、施工改造技术标准、参建方管理办法、社工服务指南等,对工作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建立健全评估反馈机制,对项目做好过程管理。各区则因地制宜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面向孩子开展服务保障。改造方案还充分结合未成年人年龄、性别与兴趣特点设计房屋色彩与软装,实现个性化改造。
房屋改造,如何改出了希望
10岁的凡凡与14岁的乐乐是一对姐妹,母亲因癌症离世后,她们由父亲和从湖南老家赶来的爷爷奶奶照顾,一家五口人蜗居在上海市虹口区的一间老房子里。姐妹俩住在两个不足6平方米的无窗小间里。
今年,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虹口工作站的社工沈艳为姐妹俩申请了“追光小屋”改造。为她们提供空间改造设计服务的,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老师和硕博学生。
“难度远超想象,空间狭小却要满足学习、睡眠、收纳、用餐等多种功能。如果最难是10分,改造这套房子至少是9分。”带队博士生刘奕莎说,这次设计不是“装修”,而是要给姐妹俩“设计一个家”。
改造过程中,姐妹俩全程与同济学生团队沟通。“她俩现在学习特别自觉,都说要好好读书,将来像哥哥姐姐一样有本事。”姐妹俩的奶奶说。
沈艳告诉记者,改造完成后,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把姐妹俩纳入“数星阁困境儿童助学项目”,为她们常态化提供服务帮助。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带她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接触社会、建立自信。
小屋,成了姐妹俩的“追光起点”。
记者注意到,这样的“追光”案例还有很多。上海崇明初三女生枫枫的父母、亲人相继离世,在社工和街道社区各级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她今年中考考入上海重点高中,并立志将来成为教师或者医生,帮助他人;上海浦东高三男生浩浩过去因为怕打扰生病的父亲休息不敢深夜学习,房屋改造后每天学到深夜,年级排名从70多名提高到13名,一举考入心仪的大学;上海松江初三女生艳艳在小屋改造中学会了沟通、分享和争取,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今年中考进入松江区最好的中学。
改造不是终点,要带孩子“走出小屋”
采访中,记者发现,“追光小屋”的改造,只是团组织为困境未成年人服务的一个起点。改造之后的持续帮扶,才是重中之重。
15岁的小琳是家里的养女,与年近70岁的养母和年近40岁患重度精神疾病的兄长生活在一起。上海市闵行区的青少年事务社工施绍文初到小琳家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房门上的玻璃早已破碎,床架歪斜,地面杂物堆积,小琳将板凳架在床上当作“书桌”。
房屋改造过程中,施绍文发现,小琳因养母当年没有办理健全的领养手续,面临中考却没有户口。为此,施绍文和同事四处奔走,联动街道协调民政、教育等多个部门,反复沟通材料与流程,最终顺利为小琳解决户籍问题,化解“失学危机”。
改造结束后,社工每月回访,持续关注小琳的学习与生活。中考前,小琳与养母矛盾激化。养母希望她读职校,早日工作补贴家用,但小琳想考重点高中。街道工作人员与社工多次上门,向其养母分析孩子的学习潜力与升学优势。同时,他们还为小琳制定“赶超计划”,帮助她在学业上迎头赶上。
如今的小琳,不再回避社交,能主动与社工聊天,参加社区活动,学习状态也更积极主动,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在上海青浦区,青少年事务社工于启砚正忙着帮助9岁姑娘小露养成“整理房间”的好习惯。小露的父亲去世,母亲智力残疾,外公患有老年痴呆症。“家里就像是一个杂物间,连块毛巾都要找半天。”于启砚的目标,是在改造后帮助小露改变已经形成的固化思维,“房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她根本不知道,也没见过”。
于启砚觉得,“追光小屋”的重点在“追光”,改造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要打破孩子内心的桎梏。他开始手把手教小露按照功能分区摆放物品,时间长了,就连妈妈也开始帮忙把衣服叠好放在指定的收纳区域。
曾经见到陌生人就躲在母亲身后的小露,如今会主动向于启砚展示自己整理的书桌。于启砚还为这个家庭争取了多方资源,并邀请孩子参加结对活动。“我们发现,当孩子走出小屋,参与到更广阔的社交空间时,她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这是单一的物质帮助无法实现的。”于启砚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