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就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斜对面。虽然这是一个高职高专类型的大学,但仍有不少毕业生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实现了逆袭,创造了人生的精彩和佳绩。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的就是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的毕业生沙中波的逆袭故事。从一个高职毕业生到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层干部,他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这对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不可能的,包括一些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沙中波究竟靠的是什么?下面是他回母校跟学弟学妹的一个交流分享发言,题为《文字的力量》。从这个发言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沙中波成功逆袭的答案!
武汉电力学院10121班沙中波回母校给师弟师妹分享自己的奋斗经历。
随着2020年越来越近,在时光忽晃之间,我也快到了而立之年。可能是机缘巧合,20岁我步入大学:武汉电院,从此开启了我主宰并改变自己命运的十年。
当回忆过往启迪未来的时候,我总会思考,在职场的海洋里,自己的学历、家庭条件并不占优势,却也能够收获自己向往的生活,是什么让我一步步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命运?每次的思考都会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文字。
文字的力量推动着我遇到和把握了人生的三次转折。第一次转折,因为在大学的文字积累,2013年得以让我被首钢集团录用,入职3个月后,直接从生产一线进入党群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第二次转折,由于具有独当一面的文字工作经验,2015年我从安徽回到家乡:湖北,由首钢进入中建三局,从单纯的从事文字工作成为了办公室工作的多面手。第三次转折,因为几篇出色的新闻稿和工作表现,2017年我被公司直接从一般管理人员提拔为中层干部。不得不说,如果没有文字,就没有我的现在。而这一切的基础,全部来自于大学的积累。
大学三年,我最有幸的是加入了誉称为武汉电院“黄浦军团”的学生记者团,在院报总编、赵道元教授的培养下,通过了解“三情”,即国情、社情、家情;学会“五会”,即会说(表达)、会文(写作)、会写(写字)、会读(读书)、会交(交朋友),不断的历练成长,写作能力、管理能力几乎从一张白纸变成了写满成长的毕业答卷。
回想起大学的青葱岁月,那些深刻的奋斗故事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浮现。还记得,我的书架上摆放着许多社科类书籍,其中有一本《常识》是我最珍爱的,这是一本言论书,无论多晚,睡觉前我都会坚持看。这本书已经被我“折磨”的不成样子,只要是我看过的文章,每一段都做了批注。在宿舍,我的柜子里也总是放满了报纸,报纸上的栏目图标只要觉得好的就会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为排版(武汉电院报3版)准备材料。
为了提升自己,我会抓住每次上台发言的机会,小到学生记者团的周例会、演讲比赛,大到学校应用文写作选修课课堂,甚至是学校的品牌建设大会,每次讲完后我都会去问同学、老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也不断创新消息、通讯的写作方式,并尝试言论和公文写作。在当选为第九届院学生记者团团长后,每天除了上课,我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花在了文字和学生记者团的管理上。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1年12月,院学生记者团受湖北电力报之约,写一篇有关我院志愿者的长篇通讯(该文发表在2012年1月31日的湖北电力报1版整版,标题为:携手凝聚心的力量 并肩奏响爱的牧歌)。我带着14个人共同参与,从收集资料到发稿,7000多字的长篇通讯用时不到半个月。
为了尽快完稿,元旦三天,我每天上午八点就到院报编辑部办公室,晚上九点多才离开。当时既要准备期末考试,又要准备套读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自考,虽在复习,可心里还在想着通讯稿的事。
发稿前夜,我把笔记本电脑借给了学生记者团第九任采访部部长、10471班蔡慧,自己又向同学借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我们通过QQ,把7000多字的文章一字字一句句的进行修改。文章修改好了,可大标题还没定。我又把文章认真的读了几遍,一连想了两个大标题发给蔡慧讨论,可我们总感觉不好。经过再三思考,我将“携手凝聚心的力量 并肩奏响爱的牧歌”发给蔡慧后,看了看时间,已是凌晨3点,实在太困就迷迷糊糊睡着了。第二天早上7点,我又来到院报编辑部办公室修改了近3个小时,才把自认为还行了通讯稿发给了院报总编赵老师。
这篇名为《携手凝聚心的力量 并肩奏响爱的牧歌》的长篇通讯,于2012年1月31日在《湖北电力报》一版整版发表,《湖北电力职工》《武汉电院报》相继转载,该文章还打破了我院从未在湖北电力报一版发整版的历史记录。
我一直认为,文字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优秀的文字能力,不仅需要大量专业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所谓肚子有货、下笔成文;还要能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下得了功夫,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文字的力量就蕴含在其中,厚积薄发。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