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还在武汉理工大学读大一的焦镜,被全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亢茜学姐为盲人讲电影的故事打动,她决定加入“声音绘光影”志愿服务项目,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
也是在那一年,焦镜带着志愿服务项目,走进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以下简称“志交会”)。从此,她与志愿服务结下不解之缘。2015年打造“心悦读-星星的孩子相伴阅读计划”、2016年升级“米fun”行动,与孤独症孩子们一同种植水稻、2017年在志交会学习项目标准和规章制度、2018年建立“山里·山外”志愿服务项目,帮助听障儿童融入社会……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2024年集中交流活动上,焦镜向活动现场的志愿者伙伴们分享了这10年来自己在志交会上的奇遇、收获和感动。
10年间,数以万计像焦镜一样的青年志愿者在志交会上切磋经验、探讨志愿服务的未来。
已走过10个年头的志交会,组织框架、工作机制逐渐成熟,示范效应、社会影响稳步提升,在青年志愿者事业乃至全国志愿服务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个又一个专业化的青年志愿团队,一批又一批热情澎湃的青年志愿者,用青春的脚步跨越山川湖海,在城镇乡村留下深深的足迹,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好项目”被看见 “好故事”被传播
广西的南宁东站平均每天会接待12名视障旅客,每名视障旅客的服务时长约为40分钟,而这项面向视障旅客的乘车服务,由“帮帮盲”志愿服务队提供。
为了让服务更精准,“帮帮盲”的志愿者们开发了南宁东站“服务视障旅客智能系统”,它能根据旅客的性别、身高、年龄、个性需求、乘车时间等数据信息,为每名旅客智能匹配志愿者。
“比如说,为满足视障旅客上洗手间的需求,系统会匹配相同性别的志愿者进行引导。”“帮帮盲”志愿者梁心怡介绍。
“参观故宫时间有限,逛了一天也没看完,看了一次还不过瘾……”面对游客的“抱怨”,故宫博物院青年志愿者推出“志愿讲国宝”线上宣讲项目。“我们不仅可以在现场为游客讲解,还能让大家把讲解带回家。”青年志愿者张露珊说。
张露珊希望,自己能以故宫志愿者的身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华文化,“我想要成为一条路,连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世界,用故宫的文化和文物连接每一名游客”。
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准确把握群众急难愁盼,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服务方式,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便利化、精准化,已成为志交会志愿服务项目的“标配”。
10年来,在志交会的沃土上,一个个“好项目”被看见,一个个“好故事”被传播。围绕关爱少年儿童、乡村振兴和环境保护、文化传播与旅游、阳光助残、邻里守望与为老服务等10多个大类,志交会组织动员了全国3万多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6万余个志愿服务组织参会参赛参展,在这里精彩展示、广泛交流,找寻差距、取长补短,汲取长足发展和成长的养料。
从一地一隅走向全国 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国家级非遗瑶绣面临四大痛点,包括纹样保护危、技艺传承难、绣片磨损重、产品样式老。针对这些痛点,我们采用集‘纹样云端储存、绣技人才培育、生产工艺研发、AI赋能设计’四位一体的解决方案,让传统瑶绣焕发了新的生机。”瑶篮团队创始人朱育锋坚持做非遗瑶绣已经4年多了,他们的团队翻山越岭走访绣娘,与22位非遗传承人达成合作,归类整理了1593个不同支系的瑶绣纹样元素,建成全国首个瑶绣纹样IP库,确保非遗永不失传。
如今,这一模式已推广至广东、广西两省份的10个地级市,赋能了27家工坊,40家合作社,以及61家瑶绣产品集合店。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幸运妈妈”志愿服务团队针对全国多地乡村里的孕妇开展了一场大调研。走访800余户人家后,他们发现,乡村孕妇健康生育面临极大挑战。
2021年,该团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创办了第一个孕妇驿站,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了21次培训,直接帮扶了37户家庭。
一位叫晓娟的妈妈,曾因孕期营养不良,导致生下的孩子不幸夭折。在“幸运妈妈”志愿者的帮助下,她顺利诞下一名健康的孩子,还成为孕妇驿站的常驻负责人,将志愿服务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这几年,“幸运妈妈”志愿服务团队已在全国建立了17个乡村孕妇驿站。
“志交会上的志愿服务项目类别紧贴时代和人民需要,不断发展变化。如今,志愿服务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和支持,更彰显了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懋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杨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10年来,志交会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开门办会,上下互动、共促发展,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基金会、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汇聚一堂,引领志愿文化、传播志愿理念,通过主题设置、志愿文化展等,引领广大青年志愿者聚焦党和国家重点领域,用青春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培养一批又一批时代新人 唱响青年志愿者之歌
“奉献友爱,志愿之光,感谢有你,在我身旁,每一个你,都值得放声歌唱……”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2024年集中交流活动闭幕式现场,熟悉的旋律《每一个你》再次响起。
作为主要承办单位之一,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表示,这场青年志愿者的盛会,始终坚持基层导向,引导广大青年志愿者以人民为中心,致力搭建集项目展示、组织交流、文化引领、资源对接于一体的全国志愿服务综合平台,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各方参与、最大公约数的特质,共研共商共促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步步成长升级,10年间,焦镜实现了志愿服务从“活动”到“事业”的转变。如今已经兼任辅导员的她,又开启了从“参与”到“引领”的征程。焦镜说:“这10年,我从新生志愿者成长为学校志愿服务指导老师,是志交会给我支持和力量,我也见证着志交会的发展变化。”
第七届志交会上,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谭建光发现一个可喜的变化,“10年前,我担任助残组评审组长,那时候大多是社会组织志愿者或者大学生志愿者展示介绍服务,残疾人参与。今年参加全国决赛的66个助残志愿服务项目中,有近20个是残疾人志愿者担任主讲人,他们不仅生活状况改变了,还积极做志愿服务,在演讲展示的时候自信自豪,非常感人。”
10年来,通过志愿服务训练营、志愿观摩活动、志愿者专题交流,很多基层一线的志愿者组织走出“内循环”,在互比互学互评中发现自身问题、思考前进方向、不断成长进步。公益创业赛的创新举办,为那些有意愿在公益领域发展的年轻人提供了吸纳资源、管理组织等基础训练,开辟了青年就业创业的新领域、新赛道。
志愿服务无国界 在海外亮出青春名片
“在肯尼亚蒙内铁路上,中交青年志愿者在沿线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志愿服务等活动,留下中肯民心相通的佳话”“中国志愿者广泛动员在南非的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同当地动物保护组织合作”……志愿无国界,中国青年志愿者在海外也是一张靓丽名片。
让中国的环保理念走进东盟、走向世界,是“青绿之约”志愿服务项目的追求。“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是中国和东盟国家面临的共同考题。”“青绿之约”志愿者刘璇介绍。
这几年,“青绿之约”志愿者走进泰国等东盟国家学校宣讲生态环保知识;派出专业志愿者面向东盟推广先进环保理念,帮助他们链接中国环保类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环保资源共享;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代表团陆续对项目进行考察交流,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与东盟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雷锋精神”宣讲团利用专业优势,多语种向世界讲述雷锋故事、中国故事。据了解,团队志愿者面向来自俄罗斯、英国、美国等1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开展国际传播实践,制作多语种国际传播短视频累计100小时。
“我们坚信,在文明共振与价值共鸣的交响中,雷锋精神将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无论飞向何方,都会生根发芽。”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志愿者李姝洁说。
志交会评委、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张晓红表示,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创造了外部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共同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一种无私奉献的社会行为,志愿服务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彰显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志交会已成为项目展示“大舞台”、组织交流“加油站”、资源对接“大平台”、文化引领“风向标”。面向下一个10年,志交会将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引领广大青年在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