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兴则国家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与所有群众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部分。“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仅是写在书面上的政策、念在口中的口号,更是真真切切、跃然眼前的鲜活成果。参加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我看着村里的一草一木,走过池塘上的凉亭小桥,和乘凉的大爷大娘们聊着家常,亲眼目睹了乡村文化振兴落地生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建设”就是乡村振兴的魂。一个村子里的文化建设,往往是最能流传久远的珍贵财富。
第一次亲密接触到高马村的非遗文化,是在街道举办的全民健身运动会上,龙头凤尾花竿舞吸引了我的目光。拿起花竿的那一刻,阿姨们身上又有了青春的影子,随着花竿在手里上下翻舞,仿佛是传承百年的文化在“叫嚣”着、“流淌”着、欲奔涌而出。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舞蹈,而是高马村村民心中的文化支柱,在我向阿姨们请教学习花竿舞动作时,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花竿舞带给她们的那种骄傲和自豪。同样,在高马村铜铸雕刻制作技艺非遗基地里,锻铜工匠都在各司其职制作着栩栩如生的工艺品,空气里都是非遗文化的气息。
在未来的发展中,基层党组织要更充分挖掘弘扬乡土文化,释放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可以通过短视频拍摄、特色短片等形式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工作。
同时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高马村凯建铜艺加工厂就是结合铜铸雕刻非遗文化形成的特色产业案例,目前拥有数十名普通工人,十余名技术骨干师傅。工人师傅们都是周边村子里的村民,工厂负责人会让一些已经学成的村民自己回家进行加工制作,再由工厂负责收购成品,包产包销,现已经发展了两家初具规模的制作作坊。产业规模“以点带面”地扩大,通过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来提高村民的收入,利用技艺的教授带领村民迈出发家致富的脚步。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让群众自觉参与文化、欣赏文化,大力激发农村的生机和活力。尤其是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背后的经典故事,让本土文化深入民心,让经典永世流传,才能将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文章做得更好。
历史的车轮仍在不停地前行,革命的脚步仍在匆匆。如今乡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无数前辈不断摸索、奋斗得来的宝贵财富。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员,要时刻摆正自身位置,扎根基层、亲近群众,勤学习、敢创新,在典型案例中总结经验,在深入群众中细心调研,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力求将所学、所用转化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源源动力,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