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阳光三农 >三农动态

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正在进行——增加耕地,哪些资源可用?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2-03-24 09:17:58  点击:

最近,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根据安排,各地将于3月底前将全部成果上报,进行国家级核查,为全面摸清耕地后备资源“家底”提供支撑。

作为重要“储备库”,耕地后备资源的情况直接反映中国耕地开发的潜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当前,中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有哪些?数量与分布情况如何?开发利用面临哪些挑战?

后备资源分布不均

——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和裸地等,近半分布在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5地

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的汤水根这些天正在自家梯田里忙着疏通沟渠。他告诉记者,这片地原来是荒草地,去年被开发成水田试种水稻,收成不错,亩产1200多斤。“今年,我早早忙了起来,希望还能有个好收成。”

“这几年,云山村积极有序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云山村支委委员汤伟源向记者介绍,“在前期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从2020年8月份开始推进荒草地改水田项目,预计3年内新增耕地50多亩,目前已开发利用28.5亩。今年以来,我们继续推进这项工作,加快安装配套灌溉设备,争取年内再开发利用20多亩。”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与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工作密切相关。

“简单来说,耕地后备资源就是适合开发为耕地的资源。从类型来看,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和裸地等。”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各地通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有效补充或新增了耕地。特别是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时,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还面临不少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根据上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8029.15万亩,较此前一轮减少近3000万亩。其中,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2832.07万亩,零散分布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5197.08万亩。从区域分布看,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5地后备资源面积占到全国近一半,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各省份耕地后备资源之和仅占到全国的15.4%。

“从已有调查结果看,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钱文荣认为,经过多年持续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后备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在省域内实现占补平衡越来越难。此外,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减少明显,耕地后备资源大多数零散破碎。这意味着,前期容易开发的后备资源大多已开发,现余留下来的耕地后备资源以破碎、零散为主,其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大规模开发利用方式已不适用这部分后备资源,应以综合整治为主要途径。

抓紧摸清“家底”

——按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等指标展开评价

随着土地利用与整治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还在发生新的变化。为进一步摸清全国补充耕地潜力状况,自然资源部去年启动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并明确于今年5月至6月开展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数据集成,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

“抓紧摸清耕地后备资源‘家底’很有必要。”钱文荣认为,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了1.13亿亩,当前耕地保护面临新形势新压力。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要严格落实占补平衡的情况下,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来补充耕地。这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查评价,全面客观掌握最新的耕地后备资源情况,包括后备资源是否减少、哪里减少了、质量和分布情况如何以及开发的难易程度等。

具体怎么调查评价?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耕保处处长闫静告诉记者,本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为评价对象,分10项指标逐图斑进行评价,形成是否宜耕的明确结论。具体评价指标包括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层厚度、耕作便利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地已基本完成调查评价工作。闫静介绍,贵州省已完成收集整理资料与指标矢量化、开展宜耕性评价、县级成果汇总与上报等工作。“根据近期国家下发的最新数据库标准,我们正在开展省级核查。根据第二轮各地上报的数据统计,我省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黔南州、黔西南州、毕节市等地,主要来源为宜耕其他草地。后续我们将统筹安排,科学规划,除了在未利用地中找耕地后备资源外,也将结合相关文件要求,在符合条件的园地、灌木林中挖掘后备资源潜力。”闫静说。

在广西北海市,当地自然资源局会同一县三区开展北海市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调查工作,对宜耕农用地、宜耕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复垦和耕地提质改造等4种类型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北海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共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面积290.3平方公里。其中,宜耕农用地55.7平方公里,宜耕未利用地9.6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复垦8.27平方公里,耕地提质改造216.7平方公里。“根据调查结果,北海市耕地后备资源基本满足占补平衡。”

盐碱地潜力大

——分类改造之下,越来越多曾经弱土薄收的盐碱地变为高产农田。今后应合理确定盐碱地开发利用时序

摸清潜力状况,如何开发利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到了盐碱地,并明确提出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相对来说,增加耕地的主要潜力在于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郧文聚认为,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国内开垦利用盐碱地资源的科技储备比较充分,完全可以支撑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关键是要做好顶层设计,搞好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应注意适盐碱发展,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不少农业科技企业已参与进来。先正达集团中国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粮作总经理秦李龙介绍,公司目前在天津设有技术服务中心,改造盐碱地,并与西青区王稳庄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天津小站稻发展。他告诉记者,王稳庄镇土壤属于滨海盐碱土壤,PH值在8.5以上,盐度0.3%,本身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对此,科技人员一方面采用土壤调理剂与硫基肥料进行土壤改良,推广应用冬季翻耕防止“返盐”,通过插前洗田加快土壤表层“脱盐”,加快完善水利设施,实现了土壤PH值在7.5以内,盐度在1.5‰以内。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新品种试验试种,并推广种植,目前水稻抗倒抗病性、耐盐碱能力、出米率、稻米口感均显著改善。

经过分类改造,越来越多曾经弱土薄收的盐碱地,正变为高产农田。

走进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放眼望去,平整广阔的田地里,绿油油的黑小麦攒足了劲儿生长,田埂旁的沟渠里清水潺潺,不远处的显示屏、风速仪等设备正自动监测着土壤墒情等情况。

“由于海水侵袭等因素,这里80%以上都是盐碱地,白茫茫、光秃秃,看不到什么生机,也长不出啥东西。”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技术员李瑞田介绍,如今,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展露新颜,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碱作物。他告诉记者,目前示范基地总面积1.28万亩,已经成为黑小麦、藜麦、大豆等耐盐粮食作物和苜蓿、燕麦等耐盐牧草的种植基地,黑小麦亩产达到1200斤、藜麦亩产达到380斤、航天大豆亩产达到850斤。

在钱文荣看来,在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的过程中,应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提高,更要正确处理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耕地开发。此外,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时序,切实提高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