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戏是流行于聊城、菏泽、泰安为中心的古老声腔之一。2006年5月20日,柳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子戏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汉族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并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罗罗、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因此名为柳子戏。
莘县魏庄镇甘寨村柳子戏演出。
柳子戏传承已有五百年
柳子戏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老四大剧种之一,中国戏剧流传的“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中的“东柳”就是山东柳子。柳子戏也是聊城古老剧种之一。
在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记载:“开封和临清二地,是河南弦索腔与山东柳子腔这两大姊妹剧种生长的良好温床。” 据史料记载,清初柳子戏还曾在北京演出过。自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后,皮簧也就是现在的京剧,逐渐占据京城剧坛,柳子腔只好返回山东、冀南和豫东一带,在农村集镇中演唱,再未恢复当年盛况。
莘县柳子戏市级非遗传承人李存魁介绍,在四五十年代,每到农闲时,就会有唱柳子戏的老艺人在鲁西地区庙会上演出,尤其是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一直唱到元宵节,后来唱柳子戏的戏班子在到甘寨村演出的时候,李存魁报了名,从此柳子戏就在莘县甘寨村生了根。那时戏班子比较封建,只收男孩,无论男角女角全由男孩来演,因此有许多艺人男扮女妆唱出了名气。文革时期剧团受到冲击,民间老艺人善于改革创新,把当时的样板戏改编成柳子戏,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巧妙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化传媒事业的突飞猛进,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柳子戏失传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面对这一尴尬的现状,李存魁将自己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转嫁到全家人身上,现在李存魁的儿子及其他家人都在不同的柳子戏剧目中饰演着重要角色。他说,只要能让柳子戏继续传承下去,就是有再多的困难也要克服,也要使柳子戏在鲁西地区传承下去,决不能在自己手中失传。
柳子戏的武打多为真刀真枪
柳子戏的武打多为真刀真枪,这种真刀真枪的使用与鲁西南一带的习武风尚有很大关系,并且使柳子戏与当地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结下了不解之缘。
聊城是“武术之乡”,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武术班,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有或多或少学习武术的经历。随着出身于聊城、菏泽地区的柳子戏名演员的增多,真刀真枪的逐步使用是一件很合乎情理的事,观众们绝对不会从舞台上的那种假枪假刀的假斗中得到满足。《鲁西南反洋教斗争的清末单县大刀会》,这样记载:1894年秋,刘士端以为母亲祝寿为名义,聚集会首商议起义大事,提出了“保卫身家”的口号,很快在单西、曹东南一带广泛掀起了大刀会的活动。
据了解,目前柳子戏保存下来的剧本,绝大多数出于鲁西和鲁西南地区,这些地区剧本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是京杭大运河流域科举盛行、文风昌郁的直接结果。自从春秋时期孔子办学以来,私学教育发达便成为了古代山东教育的一大特色,到明清时期,书院遍布、科举兴盛,私学教育向官学转化。山东运河区域的书院大多数是为明清时期高度发达的科举制度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众多书院的出现标志着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出现了重教重学的局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清时期山东举人的分布显示上述三个区域举人数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到运河管理最称完善的明朝后期,鲁西南和鲁西北是柳子戏的主要流传之地,与运河区域大部分重合,而范围略有扩大,该区域的举人数竟占全省的百分之七十。
士风好学、文风昌盛也为柳子戏剧本的出现与提升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明清时期文人不仅介入了柳子戏,而且客观的将该剧种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成为一个历史经典作品,发挥着传承与保留的作用。
在几百年的柳子戏发展历史中,也正是聊城文风昌郁、忠义尚武快速发展的时候,涌现出很多文人志士,爱国英雄,显然与这些戏曲文化滋润分不开的。
莘县魏庄镇甘寨村柳子戏演出。
不看戏的花衣裳,也得看柳子戏的光脊梁
明朝为了管理、护卫运河这个漕运要道,曾设置大量的护河卫兵。明代曾设置九卫漕运官兵四五万人;清代设置了德州、济宁、东昌、临清四卫两万人。运河沿岸有许多村庄以兵营的“营”为村庄之名,如阳谷县张秋附近的王营、侯营、吴营、窦营、董营等村庄,则与先为的军事驻扎有关。兵丁皆壮士,有嗜酒尚武之好,加强了这一地域性的崇尚武义的特征。上述的几种历史因素使得运河流域鲁西一带具有了崇尚武义的特点,这一特点对柳子戏影响较大。
近百年以来,红脸行当是柳子戏的主要脚色行当,多为演出班社的“台柱”。红脸角色如《打登州》的秦琼,《脱牢狱》、《挂龙灯》的赵匡胤、《斩貂蝉》、《单刀会》的关羽、《莲帕记》的曹恩等。红脸、净脸一般扮演的是好汉人物,如秦琼、赵匡胤、包拯、关羽、杨五郎等等剽悍勇猛、疾恶如仇、义气耿直的大汉形象。观众称:“不看戏的花衣裳,也得看柳子戏的光脊梁”,形象的刻画了柳子戏红脸、花脸戏在观众心目中的位置。红脸又称大花脸,由于扮演勾画红色脸谱的脚色而称之。
抗日战争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柳子戏几经磨难,艺人们或改唱他戏,或弃戏务农,只有个别剧社勉强维持演出,惨淡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子戏这一古老戏种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县级柳子戏剧团纷纷成立,但后来由于挖掘保护不及时,缺乏资金和传承人,以及豫剧大规模进入山东,不少县级以下柳子剧团受到冲击逐渐解散,柳子戏也后继乏人。1959年10月24日,毛泽东在济南观看了柳子戏《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
甘寨村现有的柳子戏艺人,年纪最大的八十多岁,最小的五十三岁,缺少新鲜年轻的血液。柳子戏传承过程艰难,保护发展柳子戏势在必行。如今,该村每年柳子戏演出大约30多场次,为鲁西农村万名群众带来丰富的精神盛宴,被老百姓广为传颂。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