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天气影响
北京冬奥会相关赛事进行了延期调整
比赛日如何预测天气?
少不了“气象卫士”的助力!
↓↓↓
高精尖气象雷达
“把脉”赛场天气
北京冬奥会是冬奥会历史上
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带举办
对气象服务保障的要求十分严苛
雪上竞赛场馆大多处在地形复杂的山区
易发生雨、雪、雾等自然现象
使赛场能见度降低
为此,科研人员首次将毫米波云雷达
使用到了冬奥会赛场
毫米波测云雷达
是目前实现云精细化探测最有效的装备
它能通过天气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强弱
判断出当前是否有雪
从2014年开始
毫米波测云雷达
就在延庆和张家口赛区上岗
它通过分析云的含水量、
空间位置、形状、尺寸等信息
对低云、大雾等低能见度天气
实时监测,提供预警
航天科工集团二院
23所高级工程师孔龙时介绍
“通过连续24小时获取比赛现场周边的
一些天气的回波信号,
像云、雾这种极弱的天气目标
也能够进行探测,实时监测周边的云雪。”
“秒级”风监测
保证冬奥测风数据准确性
对户外冰雪运动来说
风是影响很多项目的关键因素
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场馆四周
建设了多个测风自动气象站
跳台滑道上也安装超声风传感器
对风向、风速进行精准测量
自动气象站
可以实现对风的秒级实时观测
一秒提取一个风向、风速数据
一分钟打包上传一次
最终呈现出每分钟60个风向、风速记录
实现“秒级”风监测预报
本届冬奥会还使用了风廓线雷达
能连续、实时地探测
距地面以上150米到6000米高度范围内
大气的风速和风向
每6分钟为赛区提供一组
实时的风场数据
为气象部门进行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项目
计算雪道间纵风、横风的方向和大小
提供数据服务
高科技满满的
雪上项目“刚需品”
在本届冬奥会上
使用的手持式雪温雪状测试仪
被冬奥赛场工作人员
称为雪上项目的“刚需品”
它是专门为冬奥会定制的
手持式便携产品
搭载了红外测温、激光测距、
智能图像等多种先进的高精度传感器
能自动识别雪状并探测雪地实时温度
每次赛前、赛后1小时
冬奥赛场的工作人员
都会使用手持雪温雪状观测仪
对雪面进行多次测量并实时定位
在线地图回看坐标数据
满足赛场精细化观测需求
三颗“风云”卫星
搭建一体气象网络
除了地面上的“气象卫士”
远在太空的风云卫星
也参与了直接气象保障服务
与地面装备一同
搭建起冬奥会天地气象观测网络
冬奥会期间
共有三颗风云卫星直接参与冬奥服务
分别为风云4号A星、
风云4号B星和风云3号D星
三颗卫星
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为赛场提供更全面的气象支持
来源: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