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39岁、俗称法国政坛“小鲜肉”的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4月23日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中以24%的高票率名列第一,取得了参加5月7日第二轮投票的决赛资格。各种迹象表明,马克龙在决赛中将得到几乎所有其他政治力量的支持,并以极大的优势击败极右翼候选人玛丽娜·勒庞。
马克龙去年11月才宣布参加总统竞选。这样一个既无“政治资本”,也无“政治资源”的年轻人,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聚集起如此高涨的人气和声望,超越了传统政治党派的强大势头,在大选第一轮投票中拔得了头筹,离总统宝座似乎只有一步之遥。“马克龙现象”叫人难以置信,也促使人们去深刻思考这背后的原因。
难以置信的“马克龙现象”
马克龙的“走红”的确有“运气不错”的偶然因素。右翼保守党共和党对2017年的总统大选志在必得。共和党候选人菲永来势不小,但是突然陷入丑闻之中,司法机构随后立案调查,他的竞选遭受重大挫折。社会党内部在推选候选人时发生分裂,党内“保守派”代表贝努瓦·阿蒙被推举为候选人,但是“改革派”却拒绝予以支持。共和党候选人临阵遭难,社会党候选人人气不旺,造成了广大选民“无人可选”的状况。于是,一张年轻有为、人气旺盛的新面孔便脱颖而出。
年轻和缺少经验往往是从政的短板,但是在马克龙身上却成了难得优势。他的确年轻、只有39岁,颜值也高,说他是政坛“小鲜肉”毫不为过。他“毫无资历”可言,他曾是职业银行家,参加过几年社会党,2012年被奥朗德聘用为总统府副秘书长,2014年出任经济部长一职,担任公职时间满打满算不足4年。马克龙从未有机会参加基层选举,更没有担任过地方议员之类的民选代表。他2014年4月创建的“前进党”到现在也才刚刚一年。然而,马克龙在政治上的这些短板,在广大选民眼中却成了难得的加分项,凭借他们的经验,一个毫无资历和背景的年轻才俊,远比一个“政治老油条”可信得多。
“马克龙现象”还表明了法国政坛上中间派力量的上升。法国的中间派力量并不小,但从来没有走上政治舞台中央,民主运动主席弗朗索瓦·贝鲁是中间派的中坚,三次参加总统竞选,2007年的得票率高达18.57%,位列第三,但也就此止步。这次贝鲁甘当人梯与马克龙结盟,给后者助力不小。走中间道路的马克龙打出的旗号是“既不左也不右”, 这对于厌倦了传统左右之争的民众来讲最具号召力。他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得到社会党内“改革派”如前总理瓦尔斯等人的支持,也得到共和党内像前总理朱佩这样重要级人物的认可。
“马克龙现象”折射法国现行体制已走入困境
“马克龙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折射出法国的现行体制已走入困境。
法国的政治体制是多党制。法国的党派数量虽多、政治倾向各异,但是基本上划分为左翼和右翼两大阵营,因此理论界把法国的政体称之为“两党体制”,也有“两极化的多党制”的说法。两党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代表两大阵营的右翼保守党(党名和组成经历过多次变化)和左翼社会党轮流执政。具体而言,历次总统大选的决赛都是在保守党和社会党之间进行。
法国政坛的基本格局在今年总统大选中遭到颠覆。保守党共和党和左翼社会党在一轮投票中双双落马、全部被淘汰出局。本届大选胜算最大的是共和党,但是候选人菲永却官司缠身,他本人坚持参选,却又得不到共和党的全力支持,淘汰出局是预料之中的。客观地讲,共和党这次失利多少与菲永个人因素有关。
社会党的败局则是注定的。社会党候选人阿蒙的背后是一个分裂的社会党,自己又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竞选纲领,也缺少竞选技巧和人格魅力,因此他在一轮投票中惨败在预料之中。社会党可以说是本次大选最大的失败者,从发展趋势看,社会党的陨落已无法避免。
社会党作为法国历史悠久的左翼大党,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有迹可循。二战后,法国左翼力量如日中天,1981年密特朗当选总统,标志着社会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密特朗连续担任两届总统共14年,由于社会党的执政理念偏执,在维护民众权益和提高企业效益两者之间失去平衡,更加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这就促使法国选择了危险的高福利社会模式,而原来具备竞争力的法国企业却因劳动成本过高而逐渐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败退下来。这就造成了法国经济长期低速徘徊、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处于动荡不定之中。
马克龙的“变革”符合了民众期盼与诉求
广大民众对社会党的治国无方和不思进取严重不满,传统左翼选民,纷纷离开社会党,投奔激进左翼,甚至有些人走向反面,在极右翼那里寻求希望。正是这一原因导致近些年来社会党在全国性选举中的支持率持续下降。今年的总统大选,阿蒙仅有6.3%的支持率,被排斥在“四强”之外。
传统两大党遭遇“滑铁卢”,而那些前政要们也纷纷“败走麦城”。前总统萨科齐创建共和党准备东山再起,但是在共和党初选首轮投票就被淘汰。对于老资格的前总理朱佩而言,这次大选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后一搏的机会,但是他在共和党初选的二轮投票中被菲永所击败。菲永虽然是参加总统竞选的唯一一名身居过政府总理级要职的政要,但是也因官司缠身而在一轮被淘汰。即将离任的奥朗德总统知难而退,早早地宣布放弃连选连任,而前总理瓦尔斯虽然得到奥朗德支持,却未能在社会党初选中获胜,只能黯然离去。
这些前政要们同他们所在政党的遭遇一样,正在被社会所抛弃。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能力和个人魅力,而是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传统”和“现状”,而整个社会的心理是“人心思变”,不仅要改变“现状”,更要改变造成这一现状的体制。这就是“马克龙现象”产生的原因,因为马克龙提出的“变革”正符合民众的期盼和诉求。
所以,“马克龙现象”的应运而生并不意外,它不仅颠覆了法国传统政治格局,也是对现行制度安排的挑战,更是长期以来法国政治体制走入困境的体现和结果。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