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高人隐于市井。东阿县的老中医刘凡义便是这样一位市井高人。刘凡义是东阿县姜楼镇姜楼村人,家族世代行医,“鲁西刘氏中医脉诊堂”的技艺传承150余年,到他已是第五代,当地人称之为“地方名医”、“脉针一绝”。而最让刘凡义引以为傲的就是他的膏方疗法,他现在也是聊城三至堂首席熬膏人。
走进刘凡义的医馆,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药草香味沁透心脾。刘凡义正在为病人号脉问诊,尽管已是69岁高龄,年近古稀,他依旧精神矍铄、双目有神。刘氏中医治病特色始于号脉,看脉象知其病,而后对症下药。别的中医大都是开方抓药,病人回家煎药。而刘凡义开了药方之后,除了熬中药,还有配药面、配膏方之法。
提及自己的治病技法和家族150余年的行医史,刘凡义满是自豪。家族第一位行医者刘中彬,是晚清名医,同治四年考中秀才,拜清代医家马培之(1820-1903)为师,光绪三年随师父行医于北京、天津一带。刘中彬擅长脉诊技术,也擅熬制膏方、配制膏丹丸散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后其离京回乡,在东阿开设了“鲁西刘氏中医脉诊堂”诊所。
150余年来,医术世代传承,从未间断。据刘凡义回忆,他自少年时代,便跟随父辈学习诊脉、开方、熬膏,学习中医理论,与中草药朝夕相处。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20岁出头的他当时已能独当一面,开馆行医。
“行医几十年来,病人一传十,十传百,当时在镇医院上班,前来看病的病人每日不下百人,经常忙到没时间吃饭。现在,家里墙上依旧挂满病人赠送的锦旗,能为病人治好病,我自己也很是欣慰。”刘凡义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悬壶济世的老中医,最让刘凡义引以为傲的就是他的膏方疗法。膏方,又名膏滋,具有滋阴、补肾、补气、调阳等功效。在刘凡义看来,膏方熬制讲究“一人一炉一方”,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而原料的采用必须是好产品、地道产品。
比如,熬制补肾的膏方,以当归、熟地、人参、牡蛎干、菟丝子、枸杞等几种中药作为主料,阿胶、蜂蜜等做辅料。滋阴的膏方则以当归、人参、川芎、黄芪、熟地、益母草等作原料。按药方配药后,需浸泡7-12个小时,再放入铜炉中文火煎熬,凭经验熬制3-7天不等,随后收膏、包装。熬膏最重要的是熬制者的经验,要不断检查是否熬成,收膏太早膏稀,太晚就发胶,必须要保证膏体漆黑发亮才行。
刘凡义告诉记者,膏方相比其他药方,益处甚多。比如,膏方为膏状物,按古方提纯、是药的精华,并且易吸收;由蜂蜜、阿胶作熬制辅料,适宜口服;以温补为主,能调理五脏,预防疾病,且无副作用......
“人们传统上认为,膏方是给上年纪的老人吃的,其实不然。膏方对年轻人调理亚健康、女性调经养颜、老人滋补、养胃、孩子高考前调理身体、女性坐月子等都有明显的功效。”刘凡义介绍,“服用膏方治疗的时间40至80天不等,年纪轻、生病时间短的,服药周期也就短些。”
显然,随着中医养生逐渐成为潮流,膏方如今也成了寻常百姓调理身体的“新宠”。难得可贵的是,刘凡义的膏方能够“存古方,开新意”。“现在的中药从种植开始,药品质量已大不如从前,既然如此,药方也不能一味地遵循古法,所以,这些年来,我也会根据病人症状和药的情况,不断地创新改革药方。”刘凡义介绍。
东阿县38岁的村民姜女士,就曾在刘凡义这里治好了多年的妇科病。服用膏方前,姜女士症状表现为体虚乏力、面色苍白、食少、月经两月一次。刘凡义根据姜女士的病情,用当归、人参、黄芪、川芎、白术、藏红花、益母草等作原料熬制膏方。姜女士服药一个月后,乏力减轻、面色改变、饮食增加,月经40天一次;再服一个月,月经正常,一切好转。
刘氏中医从晚清兴盛一时,到如今显著于当地,传承150余年而经久不衰,除了过硬的技艺和令人信服的口碑,也离不开刘家人尊医传教的决心。刘凡义说,有生之年,他还将抱着“不服老”的心态,创新技术,精益求精,将脉诊技术和熬制膏方之法传承下去。值得庆幸的是,刘凡义的儿子在当地医院已是有名的中医,孙子如今也在大学里学习中医。
如今,刘凡义也是聊城三至堂首席熬膏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让下一代接好班,把“医者仁心”熬入膏方,造福更多人......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