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外贸保稳提质工作稳步推进背景下,扩大对外开放、激活乡村资源、拓宽增收渠道,成为推动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据成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四川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11.1亿元,同比增长5.1%。
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鳗鱼进行分拣称重。中国青年网记者 梁文艳 摄
产业升级驱动“川字号”农产品走向世界
位于四川成都的海光食品有限公司,是四川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生动缩影。这家集鳗鱼养殖、加工、销售及出口于一体的企业,将鳗鱼养殖基地布局在宜宾市江安县金江村,加工车间设在成都市大邑县。在江安养殖基地,企业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承担鳗鱼幼苗(白仔)养殖这一技术难度高、风险大的环节,将成熟的、非工业化的养殖阶段交给当地农户,并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和保底回收服务,有效降低农户养殖风险,从而带动农户就业增收。
2023年5月,该企业首次通过中欧班列出口鳗鱼制品,得益于中欧班列专业冷冻车厢配置和稳定开行,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口的鳗鱼制品,运输时间较传统海运缩短近1个月。
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中国青年网记者 梁文艳 摄
除了鳗鱼养殖外,近年来,四川还依托冷水资源优势,发展鲟鱼、虹鳟鱼特色养殖。目前,“四川造”鱼子酱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二,“四川造”虹鳟鱼也成功实现首次出口。海光食品公司负责人表示:“拓展虹鳟鱼出口需满足单条超5公斤的国外消费需求,也要通过海关检验检疫等出口合规要求。而在凉山州丙底洛村,成都海关正帮扶村集体建立符合上述标准的养殖基地,恰好成为我们加工出口的优质原料。”
政企联动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成都海关定点帮扶的凉山州金阳县丙底洛村,平均海拔2500米,山泉水质优良,养殖条件得天独厚。当地所产虹鳟鱼因养殖密度小、生长周期长,个头大,符合出口标准和国外市场需求。
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中国青年网记者 梁文艳 摄
2024年,在成都海关帮扶下,丙底洛村完成金阳县首个出口水产品原料养殖场备案,渔业养殖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同年11月,该村养殖的虹鳟鱼加工后通过成都海关所属锦城海关开辟的属地查检绿色通道,优先完成查检并快速出证,经成都航空口岸顺利出口新加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万余元。这一实践以“海关指导+企业带动+村集体参与”的模式,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与国际贸易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