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费县颜真卿公园及纪念馆 2018年6月18日摄
朋友们,我在临沂采风王羲之故里时,发现临沂这个古来的琅琊郡,真是人杰地灵,涌现了许多在中华历史上重量级的伟人,书圣王羲之不用说了,还有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大学》作者,今临沂平邑人宗圣曾子;在今临沂兰陵任县令及最后终老于此的大思想家荀子;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以兔毛改良毛笔的秦朝名将今临沂蒙阴人蒙恬;酷爱读书凿壁偷光的西汉经学家匡衡;还有发明了算盘的算圣——中国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东汉时蒙阴人刘洪;三国时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蜀国丞相诸葛亮;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开创了气势雄浑新书风的大书法家唐代颜真卿,这些人物,提起哪个来都是如雷贯耳响当当的历史伟人,他们可以说在某个阶段创造了中国历史,凝聚成一部分中华文明。
大江东去,时空中闪过多少风流人物!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万堆文化和艺术的雪浪!
颜真卿像
对于颜真卿,最早知道他还是童年时候,因为他的颜体书法是每一个学写字的人需要临摹的书帖,我家里就有好几本他的书帖印刷品。小时候只知道他是书法家,学写毛笔字就要学他,至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不了解。真正震动我的是多年前余秋雨先生一篇谈书法的文章中谈及他的《祭侄文稿》书帖,秋雨先生这样说:“这个《祭侄文稿》不仅是书法杰作,而且还是在中国历史最大折裂处的一次人格大奔放,极其灿烂又极其悲壮。我所说的中国历史的最大折裂处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时,朝野在震惊之余束手无策,第一个站出来组建武装力量长途平叛的,居然是颜真卿本人。他们全家,为这场战争作出了极大的牺牲。他们以一门悲烈,维持着大唐文明,抵制野蛮的罪孽。两年以后颜真卿亲自写文来祭侄子,他以笔墨哽咽着,以撇捺祭奠着。那淋漓顿挫的笔触,撕肝裂胆的篇页,我每次看到都激动不已。激动的程度,超过观看毕加索那幅抗议法西斯暴行的《格尔尼卡》。”
我一向敬佩秋雨先生,他当年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我读过数遍,有不少篇章都入及心灵能大段背诵,当时看到秋雨先生这样推崇颜真卿的书法,很震惊,知道了中国书法史上还有这样一幅悲壮的书法作品。后来,我买书读书更多,了解了颜真卿一生的事迹及成就,心中完全认同秋雨先生的说法,完全被颜真卿给迷住了。
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正值全体国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之际,我来到颜真卿祖籍临沂费县,缅怀这位同样伟大的爱国者,献上心中的敬慕。
今天谈艺录就结合我读书和实地去临沂费县颜真卿祖籍故里的一些感受,谈一谈在我们中华民族史上树起一座丰碑的正直忠烈浩气长存的琅琊颜真卿。他的一生感天动地,他的人格光耀千古,他把一生给了大唐,他把书风给了中华。想到他,我心头就升起敬重和感佩;了解他,你会知道什么是伟岸和崇高。让我们怀着崇敬走进他吧,走进他那泪点总比墨点多的坎坷一生。
临沂颜氏 琅琊郡望
颜真卿(公元709年—785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颜氏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举族随晋室南渡。这个场景我在王羲之的谈艺录中讲过,也正是羲之的父亲王旷首倡南渡才保住了晋朝国祚,颜氏家族作为琅琊望族,也在南渡之列。
为什么说颜氏家族是琅琊的望族呢?在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代,人们非常重视门第,世家大族非常重视郡望,并以此相标榜。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那时我国北方形成了“四大郡望”: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据颜氏谱牒记载,颜氏一世祖系春秋末期孔子的高足颜回。颜回的名气很大,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最受孔子称赞的就是颜回。“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的这段称赞太有名了,颜回于是名震中华文化史。颜回第22世孙颜敫[jiǎo],东汉灵帝时官至御史大夫,生二子,颜斐、颜盛。颜斐的两个儿子颜鲁、颜欢均无后,自此颜姓以颜盛为宗。颜盛于灵帝中平年间出任青州刺史,携眷属移居青州治所临淄;魏文帝黄初年间,颜盛改任徐州刺史,又举家定居琅琊国华县城西孝悌里(今临沂费县方城镇诸满村)。颜氏在孝悌里历经4世,约80年,至西晋时,已成为琅琊望族,南朝宋时,华县废置,其地分属临沂,费县。孝悌里时属临沂县,所以颜氏后裔不论迁居何地,均自称是“琅琊临沂人”。
颜真卿的书帖非常有意思,他无论写什么,都会在帖中详细写上自己的官职和籍贯,大家看他流传于后世著名的《多宝塔碑》,里面就署名琅琊颜真卿。
《多宝塔碑》
307年,晋室南渡,颜真卿13世祖颜含时任琅琊王司马睿幕府参军,为过江“百族”之一,侨居于上元(今南京)长干里颜家巷。自颜含起,颜氏家族在江南共历9世,约270年,成为江南的士家大族。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颜真卿5世祖颜之推应周武帝征召,举家随驾入关,定居于京城长安。隋初,颜之推的儿子颜思鲁居万年县敦化坊。唐初,颜思鲁的儿子颜师古居长安县通化坊,至唐代中叶,颜氏家族在京兆共历6世,约150年,又成为京兆名门巨族。
看到这里,朋友们明白颜真卿的家族渊源了吧。老祖宗颜回不用说了,后来的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在中国家庭教育发展史上产生重大影响,被称为“家教规范”。 颜之推的孙子颜师古是研究《汉书》的专家,著有《汉书注》。颜师古兄弟4人,三弟颜勤礼,即为颜真卿的曾祖,为崇贤馆学士,尤精训诂。
公元709年,颜真卿出生于长安颜氏祖宅。父亲颜惟贞,时年40岁,任太子文学。母亲殷氏,陈郡长平人,出身于名门望族,是西汉北地太守殷续之后。殷氏一族与颜氏家族有相似的门风和家学渊源,自南北朝时,世代联姻。颜惟贞夫妇育有7子3女,颜真卿是第6子。711年,颜真卿的父亲因病去世,此时颜真卿才3岁,他们兄妹10人投奔舅舅殷践猷生活,母亲成为颜真卿的第一位老师。舅舅以博学著称,舅母萧氏出身于兰陵名门望族,夫妇俩对真卿兄弟的成长十分关心。颜真卿的伯父颜元孙,姑母颜真定均是学识通达之人,共同指导子侄们的学业。721年,舅舅去世,13岁的颜真卿又随母亲南下苏州,投靠在吴县任县令的外祖父殷子敬。外祖父给真卿兄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及成长环境,少年颜真卿学习特别勤奋,因为父亲早逝,一家十几口人全靠亲友接济过活,颜真卿成熟得很早,读书入仕是他唯一的选择。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正是他的自况,也是他勤奋求学的写照。家学传承与自身勤奋,使颜真卿积累了坚实的经学与诗赋功底,在书法艺术方面显露出众的才华。734年,颜真卿参加进士科考试,以“经策全通”的优异成绩被选为甲第。进士及第后,25岁的颜真卿娶中书舍人韦迪之女为妻。韦家也是长安巨族,我曾在杜牧谈艺录中说“城南韦杜,去天五尺”,讲到韦杜两大家族离天子帝王家只有五尺的距离,言及其贵。韦家藏书两万卷,还有大量的古字画,颜真卿借以观摩鉴赏书法名迹,大获裨益。
736年,27岁的颜真卿参加吏部铨选考试,以“三判优”擢拔萃科,被授予朝散郎(从七品上)和秘书省著作校书郎(正九品),从此踏入仕途。
颜郎衫色如此
校书郎颇为清闲,颜真卿以自己的祖上颜之推等人所定音韵学名著《切韵》为本,引许慎《说文》等字书,详尽排比训解,又将经史子集四部书中相关成句汇编于后,开始着手进行编书,成后定名为《韵海镜源》,“以其征引穷尽,故曰韵海,以其镜照源本,无所不见,故曰镜源。”这是一部集文字与音韵之大成的巨著,它既是类书,也是一部韵书、字书,首创类书按韵编排之体例,为后世韵府类书之鼻祖,清康熙朝编《佩文韵府》即以此为发端。
编书之余,颜真卿也作些诗文,并与高适成为好朋友。742年即天宝元年,颜真卿授京兆醴泉县尉,唐太宗的昭陵就在此县内,昭陵石雕艺术具有卓越的美学品位,对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产生潜在影响。
746年,颜真卿迁长安县尉。此前曾专程去洛阳住了1个多月,向著名草书家吴郡张旭学笔法。张旭传授颜真卿真、草笔法,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又得到提高,他把这一次学习经过详尽地记载下来,题为《张长史十二章笔法记》。
颜真卿自入仕途,蹭蹬10年,一直处在县尉的位置上。在唐代,各级官员的服装色彩有严格规定,从高到低为分紫、绯、绿、青等色,赭黄为皇帝专用服色,三品以上高官穿紫色,五品以上穿绯色,于是紫袍绯袍成为高级官员的专属。六七品官员穿绿袍衫,颜真卿是八九品的县尉,只能穿青袍衫。他曾对一尼姑表达自己的愿望:“官阶尽五品,身着緋衫,其望满矣。”那尼姑指着一块紫色的桌布对他说:“颜郎衫色如此。”
747年初,颜真卿自长安县尉入御史台任监察御史,正八品,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权限很广,这说明颜真卿的品行才干得到重视。他性格刚直,不阿权贵,敢言敢为,此时的权相李林甫当政,这年秋天至以后3年,颜真卿往太原、灵武、河西武威等边地巡察,恪尽职守,事理无不必当。五原郡有冤案多年未能解决,颜真卿到后立即妥善处理,百姓信服,当地久旱无雨,这时下了一场雨,百姓认为与他办案公正有关,于是呼为“御史雨”。
749年8月,颜真卿迁殿中侍御史,负责掌殿庭供奉仪式,纠正不守秩序的朝官。颜真卿执法严明,不徇情面,曾弹劾朝会上喧哗无度的大将哥舒翰,显刚直本色。751年,颜真卿转尚书省兵部员外郎,判南曹,有选授武官及核实的权力,很受重视。这几年中,颜真卿文名与书名渐重,应人之请撰写及亲自正楷书写的碑文墓志多了起来,752年,应长安千福寺僧法金之请,书岑勋撰《多宝塔碑》,此碑至今犹存,现移于西安碑林。《多宝塔碑》书法端正丰腴,显现初唐楷书的变革,盛传于世,博得后世赞誉,常被用作初学颜体的范本。
752年,臭名昭著的杨国忠任大唐丞相,排逐不肯阿附自己的人,将颜真卿派往平原郡(今山东德州陵县)任太守。颜真卿出任平原太守,远离政治中心,从他个人仕途上来说,是贬谪,是失意,但他哪里想到,正是在平原,历史掀开了惊天动地的一页,颜真卿也掀开了他那波澜壮阔的人生新篇。
首举义旗 横绝燕赵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天,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打着讨伐杨国忠的名义,率15万兵士在范阳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当时的大唐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当地长官或逃或降。颜真卿派人抄小道给朝廷送去情报,使唐玄宗相信安禄山反了。登基43年,已经70岁的李隆基终于尝到晚年昏聩失政带来的苦果,开始布置抵御和反攻,并杀掉在长安任太仆卿的安禄山之子安庆宗。
安禄山的叛军一路南下,烧杀抢掠,多地官军望叛军声势,都胆战心惊,不堪一击。1个多月后,东都洛阳失陷。洛阳为叛军所有,安禄山实现了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从范阳起兵后到洛阳1600里,势如破竹,仅用了40多天,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一个出身互市牙郎的胡族混血儿黄袍加身。唐朝实行两京制,东都洛阳在唐人心中地位非常高,此时隐居庐山的大诗人李白听说洛阳失陷,痛心不已,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古风》第十九首: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安禄山攻陷洛阳后,分兵向潼关进攻。其大军过后,河北各郡起兵,抗拒叛军。安禄山派部将段子光携唐将蒋清等3人首级到平原郡,胁迫颜真卿降服,颜真卿毫不畏惧,腰斩段子光,召集全体将士举行誓师大会,历数安禄山分裂国家的罪行,号召大家齐心报国,奋勇杀敌。此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郡太守颜杲卿在常山(今河北正定县)也举起了抗叛的旗帜,与平原成犄角声援之势。不久,河北17郡联合响应,推颜真卿为盟主,“集兵二十万,横绝燕赵”,军事上皆禀颜真卿之命而行。
河北24郡,颜真卿举起首义大旗,玄宗听说后,感动极了:“颜真卿这个人真了不起,竟有如此功业!我还没见过他呢,难能可贵!”
常山郡和平原郡归顺朝廷,等于切断了安禄山叛军与老巢的联系,切断了叛军的归路。安禄山派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各带1万兵马分两路攻打常山。颜杲卿起兵只有8天,防御工事都没有修好,兵力又少,史思明围困常山,4天后常山陷落。颜杲卿等人被押送洛阳。
安禄山责问他:“你本来只是个范阳小官,我提拔你为太守,为什么反叛我?”
颜杲卿怒骂:“你是一个牧羊的小子,国家让你做了三镇节度使,哪点对不起你?我为国锄奸,恨不得斩你的头,叫什么反叛?”
安禄山恼羞成怒,把颜杲卿拖到一座桥边的柱子上缚起来,一刀一刀给剐了,并吃他的肉。
颜杲卿神色凛然,一面忍受着酷刑,一面继续痛骂安禄山。叛军用刀割了颜杲卿的舌头,他满口鲜血中仍发出含糊的骂声,直到咽气。颜杲卿一门30多人,都被安禄山残忍杀死,十几岁的儿子颜季明也在这场灾祸中惨死,并蒙受离奇的不白之冤,后来得知真相的颜真卿为侄子写了祭文,成为中华书法史上的不朽作品《祭侄文稿》,书迹多处涂改,笔墨淋漓,行笔之中大量使用枯笔,产生飞白,浓重又枯涩,与声泪俱下痛彻心肝的悲愤情感达到高度和谐统一,成为最真实自然的情感之作,被尊为“天下第二行书”(第一行书即王羲之的《兰亭序》),得到历代书家公认,此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临沂人民广场《祭侄文稿》书法雕刻墙 2018年5月摄
颜杲卿从起兵到失败,只有十几天,但他们誓死抗敌的精神,鼓舞了更多的人抗击叛军,朝廷加颜真卿为户部侍郎兼平原郡防御史,又加李光弼为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共同在河北抵御安禄山。
颜真卿率军在堂邑(今山东聊城堂邑)与叛军激战,消灭叛军1万余人,收复魏郡,成为唐朝军队讨伐叛军以来的唯一一次大胜利。颜真卿声名远扬,为争取渔阳(今天津蓟县)刘客奴重归朝廷,把唯一的儿子只有10岁的颜颇当人质送到刘客奴处,颜颇因此流落中原10多年。
由于玄宗指挥失误,杀死封常清等大将,又不按实际情况逼迫哥舒翰仓促出兵,唐军惨败,潼关失守,长安陷落,玄宗等人仓皇逃往成都,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颜真卿派人向肃宗汇报军情,被封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756年秋天,安禄山派史思明攻打河间,颜真卿派精兵1万2千人前往救援,不料遇飓风袭击,全军覆没,平原郡失去屏障,成为叛军进攻目标,孤城难守,颜真卿结束了近1年的艰苦战争,进行南撤。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影响巨大,颜真卿平原首义,坚决捍卫国家统一,为后来郭子仪李光弼的胜利奠定基础。没有颜真卿兄弟率兵首起抵抗,说不定中国引以为骄傲的盛世大唐就亡于安史之乱,中国文化史上再也没有那些755年以后大唐所有的灿烂文明。
刚正不阿 蔡州赴难
肃宗灵武即位,任命颜真卿为刑部尚书。颜真卿受家学浸润,是一代大儒,严守礼法。他认为遵守伦理纲常是件严肃的事,君王有君王必须遵守的“礼”,臣子有臣子必须遵守的“礼”。
757年肃宗到达长安后,颜真卿认为长安陷落,皇帝出逃等一系列事件是大唐的耻辱,皇帝必须对此事负责,上书让肃宗仿效春秋时鲁成公的做法,面向东方大哭3天(《春秋》,新宫灾,鲁成公三日哭。今太庙为贼毁,请筑坛于野,皇帝东向哭,然后遣使。),这等于让肃宗皇帝下“罪己诏”代唐玄宗李隆基向天下百姓承认执政失误,肃宗很不情愿,但颜真卿有理有据,刚直公正又执法严明,肃宗只好照办。
颜真卿太正直了,朝廷从皇帝到大臣都有人嫉恨他,于是被外放做官。758年,任蔳州刺史,饶州刺史;759年,任升州(今南京)刺史,所治皆有政风。
南京颜真卿纪念馆
760年,颜真卿回任刑部侍郎,因不满肃宗软禁玄宗,联络100多名官员询问太上皇情况,招致妒恨,又被贬外放,期间,任利州刺史,户部侍郎,吏部侍郎,尚书右丞等,成为流动的替补官员。764年,颜真卿晋爵鲁郡开国公,二品勋阶,由于他刚正忠直,秉公办事,不依附权贵,出于对他的尊敬,人们不再直呼其名,而尊称他为“鲁公”。
此时的颜真卿居二品紫袍高官,早已完成青年时穿绯袍即其愿足矣的仕宦理想,但是,这样身居高位,清正廉明的颜真卿竟然到了无米为炊的境地,他写下了著名的向李光弼借米的《乞米帖》:
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磬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剂艰辛,仍恕干烦也,真卿状。
《乞米帖》
762年,肃宗去世,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763年,历经8年的安史之乱结束,这年夏天,吐蕃进兵中原,长安再次陷落,年底郭子仪平叛收复长安。代宗为胜利的郭子仪举行庆功会,尚书右仆射郭英乂巴结宦官鱼朝恩,不顾礼仪,把他排在仆射行列里,超出他应在的位次,颜真卿不畏权势,写下了著名的《争座位帖》打击鱼朝恩的嚣张气焰。
《争座位帖》
此帖传有7纸,约64行,直言指谪郭英乂在两次隆重的集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以致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 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在圆劲激越的笔势与文辞中显现了他那刚劲耿直、朴实敦厚的人格。历代书法中最接近 “人心本田”、 “书为心迹”的行草书巨卷, 就是颜真卿的这篇《争座位帖》了。《争座位帖》手稿久已不存. 所幸历代书家争相刊石传世, 刻石竟十之有二, 为别帖所绝无,使中国书坛有了直视人之本心、书写意绪的不朽行草巨卷。
766年,权相元载诬告颜真卿攻击时政,对皇帝不敬,贬为从五品下阶的吉州别驾。将近60岁的颜真卿虽受贬谪,依然表明心迹不会违心屈从错误,坚守清白。此后10多年,颜真卿身在外任,每到一处,均励精图治,政绩卓著。闲时寻古探胜,热心佛教道教活动。颜真卿现存于世的书迹,大多产生于此时期,且多与宗教活动有关。
颜真卿襟怀坦荡,儒道佛宦文诸多方面都结交了很多朋友,大诗人李白,茶圣陆羽,篆书家李阳冰,隐士张志和都是他的朋友,此时他的360卷《韵海镜源》问世,成为我国文化史上音韵学巨著,是写文章,创辞赋,作诗歌的重要工具书。
777年春,权相元载、王缙集团覆灭,王缙即诗佛王维之弟,为官巨贪,与兄长王维迥然有异。颜真卿回到长安任刑部尚书,掌司法大权;第二年,70岁的颜真卿改任吏部尚书,掌管人事。正是因为他刚正不阿,德高望重,才令人信服地坐到了大唐帝国如此之核心的重要岗位上。新任宰相杨炎是元载余党,继任宰相卢杞又是个阴险狠毒的人,他容不下耿直严明的颜真卿,盘算了一个借刀杀人的诡计。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勾结卢龙、成德、淄青、魏博4镇反叛,大唐再次告急。卢杞乘机向皇帝建议:“李希烈造反,假如选派颜真卿前去向他讲道理,他一定能洗心革面,幡然醒悟,可不用兴师动众。颜真卿为人忠厚耿直,名声显赫,历经4朝,人人信服他,是最好的人选!”
昏聩的德宗李适听到卢杞这个不用武力的好办法,当即同意。朝中正直的大臣认为颜真卿此去无异于飞蛾扑火,绝难生还,失去这样一位元老,是朝廷的耻辱,但颜真卿毅然前行。建中四年即公元783年,颜真卿一到许州,还未说话,就被李希烈的手下包围起来,用刀尖直指颜真卿鼻子谩骂,扬言杀死他。颜真卿面不改色,大声呵斥。李希烈一直想利用威望崇高的颜真卿做他称帝后的宰相,进行劝降。颜真卿拍案而起,怒斥:
“说什么宰相!你们知道有个痛骂安禄山而死的颜杲卿吗?他便是我哥哥。我已经快80了,只知道恪守臣节而死,难道会与你们这些贼臣逆子同流合污吗?”
劝诱不成,李希烈又施一计,命人挖了一个大坑,要活埋颜真卿。颜真卿神色安然:“何必玩花样?赶快一刀砍死我,岂不使你心中更痛快?我要是害怕,早就不来了。”
李希烈只好作罢,将颜真卿囚禁于蔡州龙兴寺。784年正月,李希烈攻下汴州后,准备称帝,派人询问颜真卿即位的仪式,颜真卿讽刺说:“我的确曾掌管朝仪,但只记得诸侯向天子朝见的仪式。”
785年初,李希烈称帝后,再次胁迫颜真卿。他派人在院中燃起火堆,叫道:“你既然不肯屈服,就投火自焚吧!”
颜真卿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一言不发,径直走向大火。来人本想威吓颜真卿,不料颜真卿根本无所畏惧,诡计不成急忙将颜真卿拉回来。
此时的颜真卿已觉凶多吉少,他指着囚室墙角说:“这就是我的葬身之所!”并给自己写下墓志铭和祭文。期间,颜真卿还写下了平生最后一件书法作品《移蔡帖》,悲愤中仍然挚爱着他心中不朽的大唐:“天也,天之昭明,其可诬乎!有唐之德,则不朽耳!”
临终绝笔《移蔡帖》
785年8月中旬,面对态度异常坚决的颜真卿,李希烈放弃了所有的企图,决定缢死他。此时的李希烈自己已称帝,他的手下对颜真卿说:“圣旨到!赐你一死!”
颜真卿说:“老臣当死,但不知使者是哪一天从长安来?”
来人答:“从大梁(李希烈政权伪都)来。”
颜真卿怒道:“原来是叛贼,何必多言!”说罢从容就义。
朋友们,我之所以不厌其烦把颜真卿的对话摘录下来,因为一方面颜真卿忠义的光辉品格感天动地,充满浩然正气,让人动容和感动,另一方面我觉得颜真卿的口才真是太好了,你看他对叛贼的训斥,简直就是绝妙的演讲。他的哥哥颜杲卿骂得安禄山张口结舌无法对答,颜真卿面临死亡威胁依然大义凛然,依然把李希烈骂得根本无法应对。想想也是,颜杲卿、颜真卿毕竟是家学渊源正经进士出身的一代大儒,纠纠武夫的安禄山李希烈又如何能说得过这哥俩?而且,他们本身崇高的气节,凛然的正气自然对叛贼心理上形成威压,对他们的怒斥,对方除了采取低端的残忍杀害外也没有别的好法。
年近八旬的颜真卿被贼人缢死,这样的死真的是太残忍了,当他的死讯传到朝廷的时候,皇帝李适及满朝文武异常悲痛,一个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的4朝元老,一个学问通达的大儒,一个正直高尚的诤臣,一个开创了书法新风尚的大家,就这样离开了他深爱的国和家,离开了他的信仰、他的诗文、他那自成高标被后世尊为颜体的书法。大唐帝国为失去这样一位柱石之臣陷入了悲伤,辍朝5日,举国痛悼。德宗皇帝下诏称赞为国捐躯的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赠谥号“文忠”。
全国各地的人们写了大量的诗文悼念他,各地纷给设立祭祀庙祠、牌坊、雕像及墓园,永以缅怀和追思。颜真卿把自己的一生给了大唐,留在太虚中的忠魂永远伴随着这个盛极一时而又风云激荡的时代。
河南洛阳偃师市颜真卿墓
临沂费县颜真卿墓
他把书风给了中华
颜真卿更多地为后代人们所熟知,倒不是因为他的忠烈,而是他的书法,他开创的“颜体”。后代每一个用毛笔学写字的人,当他刚刚开始启蒙读书写字时,就会接触到书法的教科书“颜体”,也就是说,1200年下来,你要写字,要有文化,就要先认识颜真卿,这个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尽管随着时代进步,毛笔写字交流的社会功用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书法仅成为一种艺术领域鉴赏和审美的纯艺术,但是,书风的影响在咱们国家太大了,大到它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就是代表,就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所以,颜真卿依然为人们所熟知,依然享有大名。
颜真卿的书法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他的颜体成为历代中国人启蒙写字的教科书?我们来一看究竟。
自从东晋王羲之开创了“风流蕴藉”的书法高峰之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风已经笼罩了中华书坛近400年,颜真卿生活的时代,是大唐的盛世,既有了贞观之治,又进入开元盛世,政治经济和文化极为发达,但印刷术尚未盛行,大量的文化和书籍都靠抄写,所以端正易识的楷书极为繁荣。楷书被唐人发挥到了极致,法度纯熟,规格森严,成为千古典范。
唐代书法家非常多,唐初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风格上呈现流丽,瘦劲,飘逸等特点,还有二王余韵,但是到了颜真卿,代表盛唐气象的雍容大度,宽博厚重的书法风格就应运而生了。颜真卿自小就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勤学苦练,承袭王羲之的秀雅书风,渐长又向草书大家张旭学习,历经多年,他的书法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752年写下的《多宝塔碑》结构严密,点画圆整,秀丽刚劲,奠定了颜真卿书风端庄平稳,正气饱满,雄浑豪迈的基本格调,是唐代崇尚法度的代表碑刻之一,学颜体者多从此碑入手。
768年,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游览了当地名胜麻姑山。麻姑是道教中的女神仙,颜真卿信奉道教,满怀虔诚地写下《麻姑仙坛记》,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体态沉雄,气象恢宏。
《麻姑仙坛记》
779年,颜真卿为他的曾祖父颜勤礼刊立了《颜勤礼碑》,此碑是他晚年书法进入完全成熟时期的典型代表作之一。颜真卿一生写碑文,都题有他的全部官衔,唯独这块碑只题了“曾孙鲁郡开国公”。这块碑文有意加大了横竖对比变化,横画细如发丝,竖画则相对肥厚到极致,给视觉带来强烈刺激,且每一笔都含着强健的骨骼,呈现出肌肉丰满的力感,正如苏轼所说:“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颜勤礼碑》章法上也显出“颜体”的气势美,端庄整齐,顾盼生姿,动静起伏,神韵超然,结体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疏密有致,避让有序,大方雍容,舒展开阔,有盛唐之气,大将之风。
《颜勤礼碑》
在颜真卿的书法中,有一件最为怪诞的作品《裴将军诗》,这是一件多体杂融的行草书,对比强烈,书法形象非常突出,粗壮的拙笔与飞游的细丝产生无穷意味,观之仿佛进入了“剑舞跃游雷,随风萦且回”的古沙场,凡是见到此帖的人无不为之拍案叫绝。
《裴将军诗》
与东晋书法反映个人激情不同,颜真卿的书法充满了自重自信、森严充实的用世精神,到了北宋,这种充满了以法度为美的书风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苏黄米蔡四大家无不对颜体高度认同,端庄开阔朴实自然的颜体字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自宋后对颜体的学习达到高峰,几乎成了每一个学习者进入书法殿堂的必修课,千载而下被奉为学书者的教材,直到今天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颜真卿与王羲之一样,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两个中华文化史上的书法大家偏偏又都是琅琊临沂人,是巧合还是上天的旨意?
或许,他们在时间的历史中相遇时,会相视而笑:那片琅琊神奇的故土里,有一道神秘的中华书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