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连州市刘禹锡纪念馆
朋友们,唐朝是个诗的帝国,从皇帝至平民,人人爱诗,人人吟诗,人人写诗。在这样一个诗国里,诗人多如满天星斗。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性情,但要说到谁是最倔强,最不肯服输,最有战斗力的一个,要推我们今天谈艺录的主人公——刘禹锡了。
刘禹锡名气很大,他的《陋室铭》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受过中学教育的国人都会背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社会学哲理让每个人口服心服。名气很大的刘禹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生平事迹如何?相信很多人并不太了解,我就是其中之一。5月26日,我在新华书店看到《刘禹锡传》,马上买下来,我想看看这位口无遮拦骄傲地向世人宣称“惟吾德馨”的人,他这么大的口气,“德”在哪里?又“馨”在何处?
现在,请朋友们和我一起随《刘禹锡传》走进这位骄傲的诗人。
《刘禹锡传》作者孙琴安先生
孙琴安,1949年10月生,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古代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同时为中国作协会员、上海古典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杜甫学会、徐志摩学会顾问,已出版著作30余部,正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唐诗选本研究与整理”的研究工作。这本《刘禹锡传》成于2015年10月,2017年8月第1次出版,书写得很好,全面而详尽地介绍了刘禹锡的一生。
连登三科的青年才俊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祖先为汉中山靖王刘胜。这是刘禹锡自己对出身的说法,实际上,刘禹锡的祖上是北方匈奴后裔,北魏孝文帝时改为刘姓,先祖刘亮公元493年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离开所任冀州刺史之所,从此定居洛阳。刘禹锡的曾祖刘凯在唐朝建立后当过博州(今山东聊城)刺史,755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刘禹锡的祖父刘凯之子刘鍠时任洛阳主簿,殿中侍御史,叛军势如破竹,眼看洛阳即将失陷,刘鍠遂带领刘氏家人逃难东南。刘鍠的独生子刘绪,此时30岁,和妻子卢氏也在逃难的人群中。卢氏出身于范阳卢家,是著名的高姓大族,卢氏家族中一个叫卢征的人,正在江南任职,在理财名臣刘晏手下。他见刘绪颇通儒学,把刘绪引荐给刘晏,刘晏是大唐最著名的理财能手,曾为大唐创造经济奇迹,他慧眼识人,介绍安排刘绪做了浙西从事和盐铁副使的职务,参与管理苏州一带江南地区的盐铁事务。
这个刘绪,就是刘禹锡的父亲。
772年,近40岁的刘绪和卢氏在嘉禾(今浙江嘉兴)生下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刘禹锡。刘禹锡从小体弱多病,但天资聪颖,刘绪这样的世宦之家家教极严,从刘禹锡记事起就开始教授学业,加上江南文风昌盛,刘绪常带着儿子参加文士名流聚会,小小刘禹锡虚心好学,像他后来所说“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到十六七岁时,已业诗能文,广有音乐、书法、医药及天文知识,成为小有名气的才子。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啰嗦几句,我写过的谈艺录中的主人公,他们都是光耀中华的杰出人物,少年时都极其勤奋,三更灯火五更鸡的颜真卿,十五泣春风的李商隐,从5岁时就开始每天书写1万字的赵孟頫等,全都数倍勤奋于常人。看来天才的确出于勤奋,所有成功都源自辛勤的奋斗。789年,淮南节度使杜佑(即大诗人杜牧的祖父)请18岁的弱冠青年刘禹锡起草奏文《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为刘禹锡争得文名。才华出众的刘禹锡在地方官的推举下,793年,21岁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并于千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32名进士中的1名,同时考中的,还有后来与刘禹锡结下终生情谊的柳宗元。中了进士的刘禹锡一鼓作气,又在同年考中博学宏词科,像后来“两枝仙桂一时芳”的杜牧一样连登两科。794年,23岁的刘禹锡再赴长安,应试吏部取士科,吏部取士科这一关相当难过,韩愈曾三试无成,才华横溢的刘禹锡于795年一考而中,就是说,短短3年,刘禹锡居然连登三科,而且每次都是一试而中!24岁的刘禹锡被授予太子校书职务,是东宫属官,负责校理崇文馆书籍。
志同道合的朋友
796年,刘禹锡的父亲刘绪去世,刘禹锡居家丁忧。800年6月,淮南节度使杜佑奉命领兵征讨自封的徐泗濠节度使张愔,杜佑请丁忧期满的刘禹锡任掌书记,代杜佑撰写各种表章和奏议。
杜佑十分器重刘禹锡,刘禹锡也执晚辈之礼,恭敬侍奉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兼名士。801年,刘禹锡调补京兆渭南主簿,虽是正九品上的级别,但升迁的机会较多。恰逢柳宗元调任蓝田县尉,被京兆尹韦夏卿留在京兆府内任文书工作。一别近10年,又与柳宗元相逢长安。此时的柳宗元已结婚,但结婚3年后23岁的妻子便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子女,剩下柳宗元孤身一人。803年闰十月,刘禹锡调任监察御史,品秩不高正八品上,但权力很大,监察百官,纠视刑狱,整肃朝仪等,属于明显的升迁。刘禹锡携老母上任,在长安光福里买了住宅。韩愈此时也任监察御史,刘禹锡在与他的交谈和接触中,感到韩愈思想和文学上的大胆创新对自己启发不少。不久,柳宗元也调到御史台来任监察御史里行,即监察御史见习官,从此,这3位著名的文学家便经常在一起创作诗文,切磋学问。文章盟主韩愈,加上同时伦辈刘柳二人,这在当时的文坛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
804年,刘禹锡兼任监祭使,同时负责检查祭祀时的牲牢,器具,服饰等,发现不敬可以弹劾祭官,职责范围扩大,接触的人更多。京兆水运使薛謇[jiǎn]看刘禹锡身为朝官,又是名士,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他。此时,刘禹锡33岁,与妻子感情融洽,生活美满。
届时唐德宗李适执政,这位皇帝十分昏聩,大兴宫市,强掠百姓。对藩镇割据无能为力,派宦官监视军队,让其兼管禁军,造成宦官干政的腐败政局。刘禹锡,柳宗元,吕温,李景俭等同道对此忧心如焚,义愤填膺,常一起纵谈国事。柳宗元心仪东宫太子李诵的宾客王叔文,认为此人十分有才能。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互吸引,太子宾客王叔文,王伾,吏部郎中韦执谊,监察御史刘禹锡,柳宗元等便结成一个政治共同体。805年,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时年44岁。
惊心动魄的“永贞革新”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顺宗上台,即重用自己东宫的老班底,此时他中风在床,口不能言,但头脑十分清楚,开始排斥宦官。因为身体有病不能临朝会见百官,他形成了比较“奇怪”的执政方式。在宫中施帘帷,宦官李忠言和皇后牛昭容侍奉左右,文武百官的奏议,自帷中准其奏。
此时王伾先入宫中 ,王叔文坐镇翰林,由其决断各种大事。每逢重要之事,王叔文便悄悄找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商量,然后转告王伾,王伾再转告李忠言,李忠言把王叔文的意思再称为是顺宗的诏书,向百官宣布施行。所以在顺宗朝,外面的文武百官根本不知道皇帝诏命的由来,只有皇宫里的太小太监们略知一二。
后来,顺宗身体稍好,开始上朝会见百官,但朝中国政大事和重要的人事安排,基本上都是王叔文决断,只不过以顺宗的名义颁布天下。如此奇怪的执政方式,权力高度集中于王叔文集团,基本顺序是王伾出入宫中内外,往来传递为主,王叔文决断,决定每件事可行与否,韦执谊具体执行,刘禹锡与柳宗元则采听外事,了解情况,把外面需要筹划的事与王叔文共同谋议。这样的大权在握,自然一言九鼎,于是长安城无人不知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却又不敢直呼其名,即使路上相遇,也只敢以目相视,称他们为“二王”“刘柳”,简直是风头无两。一些想升官发财曲意奉迎的人,不分昼夜,来访于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韩泰,李景俭等人的家门,车马如市,通宵等候一见的人甚至干脆睡在他们家宅附近的街坊或卖酒的摊位上,以便第二天一早一俟他们出门就能见上。
如此权势煊天,这个王叔文政治集团幸好是负济世安邦之志的精英集合,除了王伾贪婪个人操守为人垢病之外,其他人都是关心民瘼国事,把革除弊政,解民生疾苦放在帝国首位的政治家,针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的现状,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力,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永贞革新”,具体措施包括:
罢宫市五坊使 ——德宗以来,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称为宫市 。白居易《卖炭翁》诗就是对宫市的控诉。早在顺宗做太子时,就想对德宗建议取消宫市,当时王叔文害怕德宗怀疑太子收买人心,而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劝阻了顺宗。永贞年间,宫市制度被取消。充任五坊(即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 五坊使也被取消。这二项弊政被取消,民心大悦。
取消进奉——节度使通过进奉钱物,讨好皇帝,有的每月进贡1次,称为月进,有的每日进奉1次,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吏,甚至幕僚也都效仿,向皇帝进奉。德宗时,每年收到的进奉钱多则50万缗,少也不下30万缗,贪官们以进奉为名,向人民搜刮财富, 革新派上台后,通过顺宗下令,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别有进奉。
打击贪官——浙西观察使李锜,原先兼任诸道转运盐铁使,乘机贪污,史书称他“盐铁之利,积于私室”。王叔文当政后,罢去他的转运盐铁使之职。京兆尹李实,是唐朝皇族,封为道王,专横残暴。贞元年间,关中大旱,他却虚报为丰收,强迫农民照常纳税,逼得百姓拆毁房屋,变卖瓦木,买粮食纳税。百姓恨之入骨,王叔文等罢去其京兆尹官职,贬为通州长史。
打击宦官——裁减宫中闲杂人员,停发内侍郭忠政等19人俸钱,革新派还计划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革新派任用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诸军节度使,用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马。
抑制藩镇——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刘辟到京都对王叔文进行威胁利诱,想完全领有剑南三川(剑南西川、东川及山南西道合称三川),以扩大割据地盘。王叔文拒绝了韦皋的要求,并要斩刘辟,刘辟狼狈逃走。
其他——除正常贡赋外,一切苛捐杂税全部免除,放出宫女300人、教坊女乐600人还家,由她们的父母接回与家人团聚。
顺宗即位两个多月后,身体一直未见好转,有时被人扶着才能上殿,文武百官只能远远地望着,没有一个人能与他面对面上奏对话,全靠牛昭容,李忠言等代为传达。一国之主,君临天下,却站不能站,说不能说,长此以往总不是办法,所以,宫内宫外,朝上朝下,都为国家的未来担心,多数朝官希望早立太子,以便接替风雨飘摇的顺宗皇帝。王叔文集团却是因为顺宗支持才开始了政治改革,希望顺宗的皇位永固,自然不愿立太子,于是成为立太子派的对立面。本来永贞革新符合民意,但王叔文这批原本官职低微的新人物突然发迹,掌控国家命脉,多数官员心里已不平衡,而且,王叔文性格刚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完全从自己的政治态度来任免官员,曾发誓:“搞新政,把不同政见者斩尽杀绝。”凡是听到王叔文说这话的人,无不胆战心惊。刘禹锡,柳宗元也都是自视甚高性格耿直的人,轻易不肯低头,尽管他们的改革措施很好,仍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805年3月,侍御史窦群、御史中丞武元衡,将革新党派列为异己,并进行攻击。同时,宦官俱文珍等借顺宗病久不愈,立广陵王李纯为太子。5月,王叔文任度支及盐铁转运副使,加拜户部侍郎,俱文珍等已趁机削去王叔文翰林学士之职。翰林专掌机密诏令,职权甚重。王叔文失去此职,便无法领导变革新政运动。王伾为之一再疏请,也只允许“三五日一入翰林”。 形势已经不利,至此,王叔文又因母丧去位,形势更急转直下。6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相继向顺宗及太子奏表进言,攻击革新党派。7月,韦执谊不听王叔文调遣,革新党派内部分裂。同时,王伾再三上疏,请以王叔文为宰相,不成。王伾知事不济,亦称病不出。在这种形势下,变革新政运动已无法再进行下去了。7月28日,俱文珍等逼迫唐顺宗下制,称:“积疢(chèn)未复,其军国政事,权令皇太子纯勾当。” 8月4日,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唐顺宗退位称太上皇。
8月6日,贬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王伾不久死于贬所,王叔文翌年亦被赐死。8月9日,太子李纯正式即位于宣政殿,是为宪宗。9月13日,贬刘禹锡为连州刺史,柳宗元为邵州刺史,韩泰为抚州刺史,韩晔为池州刺史。11月7日,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朝议谓刘、柳等人贬得太轻。11月14日,再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哗为饶州司马;又贬程异为郴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至此,持续100多天的永贞革新宣告失败,王叔文政治集团主要人物10人均被贬斥,史称“二王八司马”。
十年山水朗州梦
36岁,高高在上,春风得意的刘禹锡从云端跌落,他那曾经门庭若市的家门已少有人问津,他心中很不服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改革深得民心,却落得贬谪下场。初贬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县),没等走到,又改贬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司马官职低于刺史,实际上是受到进一步打击和制裁。
朗州下辖武陵、龙阳二县,人口4万多,失意落魄的刘禹锡闲暇多,没有过多的政务让他忙碌,屈原曾放逐行吟,在朗州沅湘一带留下《九歌》等灿烂诗篇,朗州江山风物引发他的诗情,他开始采风,并通过自己擅长音乐的才能,以当地曲调,创作新词。刘禹锡一边熟悉当地民歌俚曲特色,一边观察民风得失,一边推敲自己的歌词大意,写下了《送春曲》3首,《初夏曲》3首,《柳花词》3首等,教给当地巫祝行巫时演唱,一时间,朗州的溪边、山上都唱起刘禹锡的歌词,当地人没有一个不知道他的。
湖南常德刘禹锡纪念像
在郎州,刘禹锡一方面采风作诗歌,一方面尽力提高当地百姓的文化素养,同时与远在永州的柳宗元,洛阳的朝愈倡导古文运动,探讨学术问题。自负的刘禹锡认为自己在论说方面始终高于名重天下的朝愈,这个观点一直陪伴他到晚年去世。
812年,与刘禹锡结婚9年的妻子薛氏去世,留下两男一女,均在童稚阶段。42岁的刘禹锡痛不欲生,写下了感人肺腑的《伤往赋》怀念妻子:“我复虚室,目凄凉兮心伊郁,心伊郁兮将语谁?”
814年腊月,刘禹锡忽然接到朝廷颁发的诏令,要他即刻离开朗州,起赴京城,同时他的好友柳宗元,朝泰等人也接到了赴京的诏令。
尽是刘郎去后栽
9年前,二王八司马尽皆被逐,甚至其中的首领人物王叔文被继任的宪宗皇帝李纯赐死,且宣判了其余被贬之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无期徒刑”,9年后,这批人又突然被召回京师,这里面含着什么样的政治玄机?
刘禹锡从元和九年即814年底离开朗州,直到元和十年815年2月,才来到长安。十年光阴,又回到长安,情感热烈的刘禹锡不胜人世沧桑之感,他的好友和战友柳宗元、韩泰,陈谏等人也陆续到来,“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刘禹锡欣然抒发心意。文章大家柳宗元也不无自豪,高唱“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高兴归高兴,到底为什么宪宗皇帝要召还当初这批自己讨厌的人呢?原来,血气方刚,年轻有为的宪宗虽然是被宦官拥立上台,否定“永贞革新”,但一样限制宦官权力,反对藩镇割据,一欲振兴大唐,政汉主张和刘禹锡们差不多。加上此时朝中的高官除去宰相武元衡与刘禹锡有积怨以外,其他的裴度,李绛,权德舆都十分怜惜刘柳们的才华,同情他们的遭遇。元和九年的时候,朝廷一下子死去许多大臣,岗位空缺,武元衡也知道国家需要人才,不便公开反对召回这批有目共睹的有才华的永贞干将。
一想到有机会报国为民,虽然受打击沉沦10年,但刘禹锡的一腔热血又开始沸腾,又磨拳擦掌准备再试身手。多年未到长安,此时听说玄都道观中有道士手植的仙桃如红霞绽放,轰动了整个长安城,观者如潮。刘禹锡也和友人前去观看,周围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个个脸上带有惊喜之色。刘禹锡想自己10年前离京时观里并没有什么花,10年之中人世变化竟如此之大,诗人遂写《戏赠看花诸君子》道: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不久,这首诗就在京城传开了。刘禹锡的才华尽人皆知,有人妒忌他,便说此诗怨愤和牢骚满腹,借玄都观桃花之事来影射政局。宪宗皇帝也看了此诗,听了一部分谏官的言论,和宰相武元衡一样认为语涉讥讽,十分恼火,对刘禹锡等人又重新反感起来,最后决定,把这批人官职从司马升为刺史,但委派到更边远的地方,其中刘禹锡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柳宗元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此时刘禹锡的母亲已80多岁,一人独居洛阳老家,此番赴任,作为独子的刘禹锡再也不能抛下老母一人在家,准备挈母携幼同去播州。他的好友柳宗元流泪上疏,愿和刘禹锡对换,自己到更远更穷的播州,哪怕为此获得死罪,也不悔恨,也不能让刘母到那里受苦。柳宗元肝胆相照,义薄云天的高尚之举感动朝廷,改派刘禹锡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
柳宗元不愧是刘禹锡的知己,知道刘禹锡携母南下,相约同行,一方面可以安慰刘禹锡,一方面可以帮助照顾刘母,他要去的柳州,也在南方。月余之后,一个东向连州,一个西向柳州,二人于衡阳湘江畔分手。这对一生挚友,终生莫逆,唱诗洒泪而别。
柳宗元纪念像及柳州市柳宗元衣冠冢
815年5月11日,刘禹锡达到连州,作为一州之长,刘禹锡开始了深得民心的“功利存乎人民”连州为政生涯。他组织疏浚了当时连州最大的农田水利工程——海阳湖,教连州农民以机械吸水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为加强瑶、汉两民族的团结,他经常深入连州瑶区,与瑶民们一齐劳作和娱乐,他还加强了对周边州、县的联谊,奠定了连州在粤湘桂边陲区域商贸中心的基础。
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到达连州时,连州曾出现过“罕罹呕泄之患”的疫情。刘禹锡心急如焚,向远在湖南道州的薛景和广西柳州的柳宗元请教药方。薛、柳二人把一些民间的药方寄来连州。这些药方果然十分有效,帮助连州人民躲过了瘟疫,刘禹锡把这些药方称为“救命三帖”。他把自己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单方,加上柳宗元、薛景寄来的单方一起编成了一部医书,起名为《传信方》,《传信方》一时在连州流传开来,大受群众欢迎。
刘禹锡在连州任职期间,重教兴学,觉得要使连州真正地兴旺起来,治贫先治愚,要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于是,刘禹锡在连州登台讲学,教泽州人,栽培人才,带动连州文化进入兴盛时期,开创了连州重文兴教的传统。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元和十二年间,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之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后任至唐朝宰相,成为有史以来连州籍第一个官至宰相之人。唐宋时期,广东科举场上盛誉“连州科第甲通省”,计唐代广东进士38名,连州占12名;北宋年间,广东出了127名进士,其中连州占48名。
连州的开化和发展,千百年来的文风振兴,刘禹锡功不可没。他所创作的近百篇记录连州风物时俗的诗文,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刘禹锡一直是连州的精神和文化象征,谈起刘禹锡,连州人充满感激和仰慕。
连州刘禹锡纪念馆
刘禹锡诗中“唯有千山画不如”的连州风光
815年6月3日,长安城发生了震惊世人的宰相武元衡和裴度被刺案,其中武元衡当场死亡,并被割走头颅,裴度幸好戴的帽子厚,凶手误以为他死才逃过一劫。堂堂帝国宰相,竟然横尸街头!骇人听闻的袭击事件公然挑衅着大唐的治安!远在南方的刘禹锡听说后,心情颇为复杂。刘禹锡一直与武元衡不睦,认为自己的被贬均是武元衡报复所致,始终与之心存芥蒂。还写了《聚蚊谣》等几首诗来讽刺武元衡及诬陷自己的人。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听者惑。
露花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著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刘禹锡被贬到偏远之地,他又想起开元时宰相张九龄建议凡贬谪放逐之人,应把他们迁徙到荒凉之所,他想起自己和柳宗元及好友的命运,便责怪这位原籍广东曲江的名相,曲江与连州不远,刘禹锡一面读张九龄的诗文集,一面又写诗埋怨。因张九龄无后,宗祠冷清,刘禹锡竟写出“良时难久恃,阴谪岂无因”这样的“幸灾乐祸”之诗!可见刘禹锡对于自己的政治对手是多么无情和仇恨,他太倔强了,倔强到好记仇,好怨恨,而且轻易不肯原谅和放过。要知道,恰恰是他嘴皮锋利写下“尽是刘郎去后栽”才惹祸上身以至再次使永贞成员在本来可以翻身的情况下又被放逐的呀!
因言惹祸,偏偏毫不收敛一言再言,这就是刘禹锡!
817年,裴度率韩愈等朝官,主持平定盘踞蔡州(今河南汝南)淮西彰义军节度使吴元济叛乱,名将李愬雪夜奇袭,大获全胜,朝野上下一片欢腾,刘禹锡也兴奋不已。他对宪宗李纯压制永贞党人极为不满,但对他削平藩镇割据的主张又极为拥护,写下《平蔡州》诗3首,当其时,许多名家如韩愈柳宗元等都写有名重一时的诗文,但自视甚高的刘禹锡总得意地认为自己的诗有史诗般的作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禹锡的性格,不服输,不服人,非常自我。
819年秋天,刘禹锡年近九旬的母亲卢氏因病去世,悲痛的刘禹锡一边向朝廷请示服丧,一边扶母灵柩向洛阳老家进发。行至衡阳时,被柳州飞骑而来的使者追上,送来惊人的柳宗元去世的讣告。刘禹锡如遭雷击,疯了一样大喊大叫。柳宗元比刘禹锡还小1岁,才47,正值中年遽然而去,这位唐朝的一代文豪,刘禹锡的平生知己,走得太早了!太让朋友们无法接受了!既失慈母,又失良友,刘禹锡悲痛欲绝。柳宗元遗书请刘禹锡为他编辑遗稿,抚养遗孤,泪痕中刘禹锡把朋友的托付扛在了肩头。刘禹锡一生中有过许多朋友,但没有一个能超过他和柳宗元之间的感情,反复多次的泪水中,820年正月刘禹锡写成了著名的《祭柳员外文》。
两天之后,即正月27日,宪宗李纯被宦官杀死。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撤销宦官监军制度,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3人:太宗、玄宗、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但他后来居功自傲,追求长生不老,乱服丹药,以至常于狂躁中杀死身边宦官,人人自危中宦官陈弘志先下手杀掉了他。刘禹锡的永贞党人属于被宪宗打压之列,所以他并不悲伤,继续为母丁忧和编写柳宗元文稿。
竹枝词里的音乐家
宪宗去世,他的儿子李恒即位,是为穆宗。822年,朝廷下诏调刘禹锡为夔州刺史,带有升迁性质。正月2日到达夔州,著名的白帝城和八阵图遗址都在此境内。
重庆奉节三峡风光
刘禹锡每到一地,便养成考察民情的习惯,他在夔州3年,勤政爱民,务实办事,倡教兴学,并得三峡旖旎风光的慰籍,为三峡的竹枝词民歌所打动,从中汲取营养,创作了动人的《竹枝词》,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诗歌,还为历代诗歌爱好者奉上了动人的别具一格的竹枝词诗歌。竹枝词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不拘格律,较少束缚,易学、易写、易流传,让我们来欣赏其中几首:
白帝城竹枝园中刘禹锡像
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三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很快在夔州地区传开了,巴山蜀水旁到处传颂着这位才子的大名,得意的刘禹锡干脆模仿《九歌》,又创作了9首《浪淘沙词》,从淘金女身上又坚定了自己百折不回的永贞信念。我们再来欣赏几首:
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二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三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824年正月22日,在位4年的穆宗贪食金石之药,当晚驾崩,终年30岁。他的儿子李湛即位,是为敬宗,年仅16岁,只知玩乐,大权仍掌握在宦官手中。这年夏天,朝廷下诏任命刘禹锡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扶老携幼的夔州百姓顶着烈日来送别他们的长官,刘禹锡人虽离开,却把他那动人的竹枝词和浪淘沙词永远留给了夔州。
赴和州的路上,途经鄂州时,刘禹锡纳一位美丽的歌女为妾,这位才情早已名满天下的性情中人,自妻子去世,20余年一直过着独身生活,歌女充满了对他的爱慕之情,刘禹锡也喜欢她,重新建立起温馨的家庭。乘舟行至西塞山(今湖北大冶)时,感怀南朝旧事,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七律《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的诗充满哲理,把历史、自然和人事巧妙地高度融合,不管世间如何变换,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大自然冷静而又淡然地观看着我胜你负起伏不定的人间。
8月26日,刘禹锡到达和州,立即投入当地的为政管理工作。12月冬天,传来韩愈去世的消息。刘禹锡对韩愈感情也很复杂,从政治派别上说,二人截然对立,韩愈否定永贞革新;从韩愈当时的文坛领袖地位来说,刘禹锡又承认韩愈的文学成就,对他的正直敢言也很钦佩。尽管如此,刘禹锡仍然认为韩愈文章在精思与佐证相结合的长篇大论方面不如自己。
刘禹锡从来不肯掩饰自己,始终非常自信,说得极端一点几乎目中无人。他的这种个性特点在整个唐代文人中十分突出,也非常少见,也许正是这样,才成就了与众不同的刘禹锡。
刘禹锡骄傲,他有骄傲的资本,他太有才了,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极强的想象力,简直可以用“奇才”来形容他!刘禹锡从未去过南京金陵,就是这个没有去过金陵的人却写出了最美的金陵诗篇!到和州的第二年,54岁的刘禹锡写下了传唱千古的《金陵五题》,我仅列出其中两首大家就知道刘禹锡有多么神奇了!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写金陵南京的诗堪称绝唱,让人五体投地地佩服。写景,叙事,怀古,抒情,时间空间变与不变,历史过往逝去存留,一切深深的哲理都用最美的诗的语言来浅显地完整地描述表达!神奇!太神奇了!难怪刘禹锡如此骄傲和自负,那份目中无人,那份永不服输,他也完全担得起!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没有人能在刘禹锡面前比诗比史比才华,他是孤独的绝响,他相伴一江灯火月中独行。
前度刘郎今又来
826年冬天,朝廷下诏刘禹锡卸任和州刺史,回洛阳待诏。离开和州去洛阳时,刘禹锡终于来到金陵,进行游览,终于消了这位大诗人“余少时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的遗恨。游罢金陵来到扬州时,首次见到常有诗书往来却未曾谋面的白居易!
二人同岁,同样诗名满天下,而且此时的白居易因为诗传天下被喻为“国手”,刘白之前早有唱和,一见从此倾心,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豪情勃发,意兴湍飞: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头前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此时的刘禹锡,已不再是23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中意气风发大展作为的青年政治家,他已屡遭打压,已过天命之年,但这位永不认输的55岁老将,和白居易共同登上扬州栖灵塔,豪迈地歌吟: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等待这位志在千里老骥的是什么呢?
827年春,刘禹锡回到洛阳,嬉戏无度乐于深夜宫中捕捉狐狸的敬宗已于826年12月8日晚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死,时年18岁。太监王守澄等人拥立敬宗的弟弟李昂为帝,是为唐文宗。早已见怪不怪的刘禹锡听说后淡然一笑,3个皇帝3次被宦官拥立和杀死,宦官谋杀皇帝如同儿戏,大唐已早成为宦官专权的国度。
刘禹锡的祖先在洛阳附近荥阳存有一间陋室,兴起时刘禹锡会过去住两天,夏天时,朝廷任命他为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这是一个闲职,刘禹锡经常坐在老宅附近那泊湖边的大石头上,看日出日落,回首自己跌宕起伏的曲折人生。期间,他的生死之交,永贞骨干之一韩泰赴湖州刺史任前来访刘禹锡,昔日“二王八司马”,死的死,亡的亡,如今只剩下刘禹锡,韩泰和韩晔3人了,感慨万千的刘禹锡即兴写诗:
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
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乃至今日文宗6朝,知交半零落!二位饱经忧患的政治家洒泪而别。
828年春,在老友裴度的相助下,刘禹锡被诏去长安任主客郎中,对阔别长安多年又感情丰富的刘禹锡来说,真是不胜浩叹!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丛。3月春光无限,刘禹锡悄悄来到玄都观,没想到当年盛开如云的桃花树已荡然无存,被人奉若神仙的道士也不知去向何方,满地青苔中只有兔葵和燕麦在春风中摇摆。十几前年曾因“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而惹祸的刘禹锡又写了一篇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裴度本想召刘禹锡来长安,发挥他的才华举荐他任知制诰这一专为朝廷起草重要诏书的职务,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朝中有些人听说了刘禹锡重游玄都观的诗,什么前度刘郎今又来,什么种桃道士归何处,这不又是讽刺时政对自己被贬而耿耿于怀吗?第二次召至京师,此人仍“劣行不改”!不能任知制诰!
看,刘禹锡二次赴京,二次因言惹祸!他倒也真是痴心不改啊。
裴度力为刘禹锡争到集贤殿学士身份,提高他的文臣身价。829年,刘禹锡被提调为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831年10月12日,朝廷任刘禹锡为苏州刺史。文宗李昂喜爱诗歌,少年时即闻刘禹锡大名,亲自接见这位花甲老臣,进行勉励。刘禹锡三十年来天下名,他为官苏州的消息传来,送行者拥至马前,长安城九衢尽空!
832年2月,刘禹锡到达苏州,这是他第5次任州官了,为政驾轻就熟的刘禹锡在这座风景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治理有方,政绩卓著,833年11月,朝廷考评苏州政绩为天下之最,刘禹锡的功绩得到承认。
为政之余,刘禹锡继续与洛阳白居易唱和,遍历苏州名胜,每到一处均有诗篇。在苏州的刘禹锡把自己的所有诗文重阅审定,共40卷,出书《刘氏集略》,风行天下。
刘禹锡像
834年,刘禹锡被诏任汝州(今河南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道防御史诸职。835年10月,又调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此年发生惊人的“甘露之变”,长安城中数千官员被杀,幸好刘禹锡、裴度、白居易等人身在洛阳躲过劫难。
836年秋天,刘禹锡脚部生病,朝廷照顾他的身体,任他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好朋友们再次相聚洛阳,837年,66岁的刘禹锡安度晚年,这年3月他来到自家荥阳老屋,望着门外青青春草,挥笔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回望曾经的岁月,自豪且高调地宣扬: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惟吾德馨!惟吾德馨!这是倔强的骄傲的诗豪刘禹锡对自己的一生发出的最强音!
晚年的刘禹锡与白居易共同创作新词,他们的《杨柳枝》词满朝所闻,天下尽知,这两位诗国高手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灿烂的诗篇,共同凝成美好的中国文化。
839年,68岁的刘禹锡又被加上尚书头衔,同年12月,任命为秘书监分司。840年正月文宗去世,李炎即位,是为武宗,841年,再次被加封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刘禹锡早年一直想被重用担任要职的夙愿,晚年全都实现!
70岁的刘禹锡不服老,不服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842年夏天,刘禹锡为自己也为永贞革新写下了总结,把自己写进去,还为天下所误当罪人看的王叔文一个公正,有了他最后的绝笔《子刘子自传》。几天后,那颗一辈子不肯服输,一辈子不向政治对手低头的坚强心脏停止了跳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位71岁的诗人,告别了他曾经为之改革的帝国,为之创新的诗篇,以永远的豪情在碧云端上凝望着他深爱的人间。
河南荥阳刘禹锡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