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震惊历史的雍正朝文字狱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18-10-31 11:18:10  点击:

    image002.jpg                  

朋友们,我在《雍正十三年》上期谈艺录中,简单提到了雍正朝的文字狱。雍正大兴文字狱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令人步步惊心。我有些不愿触及这个话题,因为文化人及其家族所受的迫害到了不忍直视的地步。但是我又不能回避,正是雍正对文化造成的破坏,使这个朝代成为文化的荒漠。

让我从一个大家最熟悉的文化人谈起,金庸。

金庸的大名如雷贯耳,在中华武侠文化领域属于一代宗师的大家地位,他的作品流播全球华人图书出版及影视市场,诸多主人公已成为经典人物深入人心,德高望重被全球华人敬称为“金大侠”。

这么厉害的“金大侠”跟300年前的雍正有什么关系呢?不仅有关系,而且大有关系。

让我们回到300年前的历史深处——

 

追随年大将军的下场

年羹尧是雍正朝的大人物,这个我在《漩涡与激流——雍正十三年》上期谈艺录中已经谈过,他功勋赫赫,但又居功自傲,从云端跌入地狱也就是几年时间。当他如日中天的时候,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前途,不远千里投靠到年门之下。这里面,就有一个江浙文人汪景祺。汪景祺成也年羹尧,败也年羹尧,而且死状非常悲惨,一惨就是10年。

汪景祺(16721726) 原名日祺,字无已,号星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本人一直对浙江民风抱有深深的不满和成见,他认为江南一带自明朝灭亡以来,始终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遗民情结,而浙江的读书人又往往在其中充当着重要角色,隐居者著书讽世,出仕者妄议朝政。

image004.jpg 

汪景祺画像

汪景祺少年即有才名,但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豪迈不羁,谓悠悠斯世,无一可为友者。”他仕途坎坷,久困名场,一直熬到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42岁才考中一个举人,雍正二年初,由京城往西安投奔时为西安布政使的胡期恒,胡期恒是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的亲信,汪景祺通过胡期恒求见年羹尧。汪景祺给年羹尧写信,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此信名为《上抚远大将军太保一等公陕甘总督年公书》收录于汪氏所著《西征随笔》。汪景祺后被年羹尧延请入幕,在年羹尧的西宁大营中,当过两年幕僚,随年羹尧西游,著有《读书堂西征随笔》二卷,称年羹尧是“宇宙之第一伟人”,又说历代名将郭子仪、裴度等人“较之阁下威名,不啻萤光之于日月,勺水之于沧溟。盖自有天地以来,制敌之奇,奏功之速,宁有盛于今日之大将军哉!”,并献给年羹尧收藏。

image006.jpg 

汪景祺著作《西征随笔》

同时汪景祺还著文《功臣不可为》上呈年羹尧,还对雍正年号中的“正”字说三道四。在查抄年羹尧杭州邸宅时,《西征随笔》被侍郎福敏发现,呈送雍正,雍正看后认为什么功臣不可为,这是妄议朝政,非严惩不可。年羹尧被赐自裁1周后,汪景祺亦被枭首示众,脑袋被悬挂在北京菜市口的通衢大道上,一挂就是雍正执政结束后的整个10年!其妻发配黑龙江为奴,其妻族之亲兄弟、亲侄俱革职,发配宁古塔,其五服以内之族亲现任、候选及候补者俱革职,令其原籍地方官管束,不得出境。这样的株连九族,实在罕见,也可见雍正对汪景祺的恨之入骨。

image007.jpg 

image008.jpg 

雍正驾崩后,乾隆上台,经左都御史孙国玺上书,才将汪景祺的头颅择地掩埋,那颗风雨雷电中悬了10年的人头才从京城的空中摘落,北京城也才没有了悬挂人头的狰狞之景。看到这里,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发凉,什么样的仇恨能让一个掌国者恨到要在冠盖如云的京华繁华地永挂其头颅?这个狰狞丑恶的骷髅是对敢于效法者的震慑和警示吗?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在雍正朝时,有他树立的模范三督抚,包括田文镜,李卫和鄂尔泰,这个我已在上期谈艺录中做过介绍。

image010.jpg 

其中田文镜以清官和酷吏著称,受到很多人非议,但雍正很赏识田文镜,对他人不满田文镜很反感。谢济世(1689-1756),是广西全州万乡(今龙水镇)桥渡村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乡试中解元(省级考试第一名),1712年中进士。雍正四年(1726)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有“小包公”之称。他为人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上任不到10天,就参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十大罪状。雍正怀疑他是受直隶总督李绂的指使而参劾的,故下令逮捕谢济世,并将谢济世发往阿尔泰(今新疆地区)充军。同时发配阿尔泰的,还有广西灌阳人陆生楠,他以举人选任江苏吴县知县,不为雍正喜欢,被调至京城任工部主事,以让其改过。雍正觉得他尚无悔改之意,恰逢同为广西人的谢济世参劾田文镜结党营私、贪赃枉法,雍正便疑心广西人都是一党,陆生楠刚刚抵京,什么也不知道,就被糊里糊涂地与谢济世一道发往军前效力。陆生楠到了边境,安心服刑。闲暇时阅读史书,将读书心得写成《通鉴论》17篇,雍正对陆生楠的《论封建》、《论人主》、《论相臣》、《论隋炀帝》等篇逐一驳斥,最后结论是:“陆生楠罪大恶极,情无可逭 [huàn]”,“将陆生楠在军前正法以为人臣怀怨诬讪者戒!” 

image012.jpg

陆生楠《通鉴论》

可怜的陆生楠,因为议论清朝以前都1000年以上的中国历史,竟然被就地正法!因为他的罪名是“怀怨”。这就是雍正,只要你不对了他的心,他就怀疑你咬文嚼字不满于他,《清朝野史大观》评论:“以论前史而获罪者,自陆生楠之狱始。自兹以往,非惟时事不敢论议,即陈古经世之书,亦不敢读矣。此真历代文字狱所未前闻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因为评论历史而获罪的,从陆生楠案开始。自今以后不但不敢议论时政,就是古代经书也不敢读了,这真是历代文字狱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

前面我曾提到雍正对江浙士子不满,汪景祺的籍贯正是浙江杭州,在处死汪景祺之后,多疑的雍正开始把文字狱扩展到整个浙人身上。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浙江海宁查家。

image013.jpg 

海宁查家,著名的百年文化世家。查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本姓姬,那可是响当当的国姓爷。周惠王时,封为查子(子爵),以后,这一家就以此为姓了。始祖姬延,号东安公,此后也就跟着叫查延了。从那时算起,查姓绵延2600多年。

image015.jpg 

黄苗子题写的《海宁查氏》

海宁查氏,华夏查姓的一个支脉,其源出于婺源。始迁祖查均宝(13251385),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均宝自婺源迁居嘉兴,再迁至海宁袁花里,定居于龙山东面的古朴桥,后世因查氏名头大,故称查家桥。查均宝生有三个儿子,即查忠(早殇)、查恕、查慧。查氏自婺源迁出后,子孙散居杭嘉两郡,但以海宁为最多,因海宁查氏所居龙山,谱称龙山查氏,迄今600多年。

这支谱称为龙山查氏的一脉,显贵起于明代。入清以后,到康熙一朝,家族到了极盛的时期。人才辈出,光有清一代,就有查继佐、查慎行、查嗣瑮、查昇、查容、查祥、查揆、查人渶等,其中,查嗣庭、查嗣琏(慎行)、查嗣瑮三兄弟,都是翰林院的编修,均以诗著名。

image016.jpg 

查嗣庭画像

查嗣庭于雍正上台后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726年受命为江西乡试考官,此科乡试,查嗣庭按照惯例,出了这样几道试题:首题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为君子不会因为某人能说就提拔,也不会因为某人有缺点就轻易否定他说过的话,出自《论语》;二题“其旨远,其辞文”,意为这个人做的文章意境深远又富于文采,出自《周易》;三题是《周易》“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意思是君子若能懂得正大光明的道理,就能了解天地万物的真相,四题是《诗经》“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意为秋天丰收了,上百个粮仓装满粮食,妇女儿童全都喜气洋洋。看看,这文化世家出来的饱学之士出的考题非常有水平,既是名句,又利于考生发挥。可雍正竟然到了无中生有的地步,说君子不以言举人,是在反对国家的用人之道!这真是欲害于人何患无辞,没有的事也能让雍正找出事来。“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雍正认为,这是暗示人要把“正”“止”两字联系起来思考,其中寓意暗合汪景祺《历代年号论》一文所说“正”“一止之象”,都是指雍正年号,暗喻斩雍正帝之头。

913日,乡试完毕,查嗣庭刚刚离开江西南昌,北上返京,回到寓所,连行李都来不及打开,雍正便迅雷不及掩耳,来个突然袭击,下令抄查查嗣庭在北京的寓所。全家13口,统被抓去。仅3天后,便将查氏“革职拿问,交三法司严审”。京城抄家同时,也不忘指示浙江的李卫对其海宁老家进行查抄。李卫本身就是缉私捕盗的高手,抄个家对他来说是小菜,在查家搜出两部日记,这两个物证中有雍正想要的东西,“其日记所载狂妄悖逆之语,与汪景棋相为表里”,最后以“腹诽朝政,谤讪君上”获死罪,将查嗣庭戮尸枭示。

其时,查嗣庭在狱中时,就因惊吓而病死了,但自己死了不算受到法律制裁,要将他的尸体重新施刑,所以戮尸枭示。他的家人也受到牵连,成年的儿子都要被处决,未成年的儿子侄子流放3000里,家产全部充公,真正家破人亡。他的两个哥哥查嗣琏(慎行)、查嗣瑮也受到株连,查嗣瑮父子被发配边疆,查嗣瑮死在边地;查嗣琏(慎行)在京城关了1年,由于诗写得好,1年后放归原籍。

当年的翰林三兄弟,能够活着回到海宁的,只有查慎行一家4口人。真的像《红楼梦》中写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查慎行(16501727)从此告别官场,一心专注写诗和藏书,成为清代著名诗人,平生作诗不下万首,经他亲自删定的就有4600多首。查慎行有《敬业堂诗集》《敬业堂文集》传世。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image018.jpg  

这首被选入现代小学课本的古诗《舟夜书所见》,作者就是查慎行,这首优美的诗不仅在于它所表现的江上夜景之美好,更像查家命运的比喻,虽然受到政治的极度碾压和摧残,但所保存下来的那一点萤光,只要有微风吹拂,就立刻化做了倒映于水中的满天明星。

image020.jpg 

 

image022.jpg 

image024.jpg

查慎行画像及手稿

我们来看下查家出来的著名人物:

查良钊18971982)是有名的教育家,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抗战军兴,还做过西南联大的教授兼训导长。1954年到台湾,病逝于台北。

查良铮19181977)是著名的诗人,英、俄两国文学的著名翻译家,笔名穆旦。穆旦早慧,一生极富传奇,他曾作为滇缅中国远征军的随军翻译参战,随杜聿明的军队翻越死亡之谷野人山,历尽万千苦难,终于生存了下来,成为一代诗人。少年时代的穆旦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和《旗》3部诗集,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别林斯基论文学》等。

来欣赏一首穆旦的诗——

 

听说我老了

  

我穿着一件破衣衫出门,

这么丑,我看着都觉得好笑,

因为我原有许多好的衣衫

都已让它在岁月里烂掉。

人们对我说:你老了,你老了,

但谁也没有看见赤裸的我,

只有在我深心的旷野中

才高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

它唱到,时间愚弄不了我,

我没有卖给青春,也不卖给老年,

我只不过随时序换一换装,

参加这场化装舞会的表演。

但我常常和大雁在碧空翱翔,

或者和蛟龙在海里翻腾,

凝神的山峦也时常邀请我

到它那辽阔的静穆里做梦。


于深心的旷野中,唱出真正的自我,时间愚弄不了我,我不卖给青春,也不卖给老年。多么美好的人!这就是穆旦。

image025.jpg 

诗人穆旦

image027.jpg 

image029.jpg 

右为穆旦夫妇

image030.jpg 

南开大学穆旦纪念雕像

查济民19142007)为香港著名的实业家,晚年捐资续修中断了百年的查氏族谱——5卷本的《海宁查氏》。任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兴业国际主席,早年在江苏常州入大成染厂,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港设中国染厂,六十年代赴西非设厂,从事纺织业达70年。查济民曾担任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及港事顾问,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草拟《基本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亦是香港经济起飞的重要功臣之一。

image031.jpg 

image032.gif

查济民

查良镛,就是名满全球的金庸,明报的创办人,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其小说受读者的喜爱程度,凡有华人的地方,必有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是当代中国家喻户晓的大人物。《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煌煌15部巨著800万字的武侠小说,金庸先生创造了属于他的江湖,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完全可以列入文化大家之列。我曾读过金庸先生的全部小说,本科毕业论文即为论金庸先生的江湖,深为金庸先生学究天人才逮瀚海所叹服。他那深远广博的影响力,将永载中华文化史册。

image033.jpg 

金庸金大侠

image036.jpg 

image037.jpg

海宁金庸故居

海宁查氏家族的荣耀,是这个家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它以一个绵延有序、人才辈出的世家大族,散做满天满河的星光,给中国文明增加厚度,带着她那来自钱塘江畔特有的江浙温度。

了不起的文化家族!

这恐怕是雍正皇帝所想不到和不愿乐见的事情,但是,不管文字狱对这个家族造成多大伤害,海宁查家依然是黑夜里的光明,依然像风掠长河,生生不息。

 

东海夫子吕留良

image039.jpg 

image041.jpg

浙江桐乡风景

在雍正眼里,汪景祺和查嗣庭等浙籍文人对朝政和时政都是不满的,他产生了浙江人不忠的印象,并由此诞生一了个专门用以评论浙江人的贬义词:浙江习气,并以浙江风气太坏为由,自雍正四年(1726)十月,禁止浙江一省的士子参加当年的乡试和次年会试。这种停止一省士子参试的做法,几乎是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绝无仅有的事情。直至雍正六年(1728)八月,经浙江总督李卫请求,才解除停止乡、会试的诏令。

image043.jpg 

科举考试是隋唐以来国家统治者选拔人才、补充官员队伍的重大举措,历来被视为“抡才大典”,皇帝甚至亲自主持殿试,对封建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雍正竟然因为一己之见,停止浙江全省的考试,作为一个执政者,心胸之狭隘也算开了历史先河。

image045.jpg 

雍正朝一共才13年,可文字狱竟达20起,比18年顺治朝61年康熙朝两朝加起来78年兴起的还多!其中影响最大,牵扯最广的当属吕留良案。

吕留良(1629年~1683年)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时人敬称其为东海夫子,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顺治十年应试为诸生,后隐居不出。康熙间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后削发为僧。死后49年时,即清雍正十年(1732年),受湖南儒生曾静反清一案牵连,被雍正皇帝钦定为“大逆”罪名,惨遭开棺戮尸枭示之刑,其子孙、亲戚、弟子广受株连,无一幸免,铸成清代震惊全国的文字冤狱。

initpintu_副本aw.jpg   

吕留良画像

吕留良幼时即“颖悟绝人,读书三遍辄不忘”,博学多艺,有24绝技,“凡天文、谶纬、乐律、兵法、星卜、算术、灵兰、青乌、丹经、梵志之书,无不洞晓。工书法。少时能弯五石弧,射辄命中。余至握槊投壶、弹琴拨阮、摹印斫砚,技艺之事皆精绝。”

明亡后,三兄吕愿良随史可法镇守扬州,吕留良与侄儿吕宣忠(长留良4岁)于顺治二年(1645),散家财召募义勇,与入浙清军抗衡。兵败后吕宣忠遣散所部,入山为僧,后因探父病回家被捕遇害。就义之日吕留良曾为其送行。国仇家恨,使吕留良痛心疾首,后来他把这一时期的诗作结集称为《万感集》。吕留良兵败后隐居行医,他虽于清顺治十年(1653)改名光轮,应试得诸生,但一直与坚持抗清的张煌言等保持联系。对于这段应考经历,吕留良在其后的诗文中多次表示了深深的反悔与自责,他一直以“失脚”来比喻这次出试:“谁教失脚下渔矶,心迹年年处处违。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里姓名非。苟全始信谈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

顺治十一年(1655),陆文霦约请吕留良一起评选八股文,吕留良欣然应允。于是,他们两人在吴门集市租了一间房子,从事评点工作。因为他们评选的是从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三年(1646)开始八股取士到顺治十一年(1654)共五科的文章,故名《五科程墨》。吕留良借评选时文以宣扬“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其民族气节对士人学子影响极大。

image049.gif 

康熙五年(1665),浙江学使至嘉兴考核生员,吕留良拒不应试,被革除诸生。此举震惊社会,而吕留良怡然自得。从此归隐崇德城郊南阳村东庄(在今桐乡市留良乡),自开天盖楼刻局,继续选刻时文出售,并提囊行医,以自隐晦。创立南阳讲学堂,设馆授徒。身益隐而名益高。另一方面他又编辑刻印程朱遗书“以嘉惠学者”,此时他继续从事时文评选工作。他开“天盖楼”刻局,自选自刻,自己经营发行,选本风行全国。吕留良通过评选八股文,宣传他“严夷夏之防”和恢复“井田”“封建”制的政治主张。此时吕留良曾频频出游,写了相当数量的记游诗。他约友人同游南北湖,即景赋诗,许多诗篇都富有强烈的反清意识。这30多首纪游诗,成集时题为《真腊凝寒集》

image051.jpg 

吴之振、黄宗羲、吕留良等27人行书《种菜诗唱和诗册》书法真迹

吕留良晚年,正值清政府对文人进行软硬并施、加强专制统治的时期。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企图笼络当时的一批名士。浙江首荐吕留良,吕留良固辞乃始得免。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为了进一步拉拢和软化明遗民,征聘天下山林隐逸,嘉兴郡守复荐吕留良。吕留良在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削发为僧,取法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去吴兴埭溪之妙山,筑风雨庵,隐居讲学,门人弟子亦甚众。

image053.jpg 

吕留良僧装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吕留良重游杭州,所写诗篇收入《欬[kài ]气集》中。是年八月,因病与世长辞,终年55岁。吕留良去世后,“远近之士闻者莫不震悼失图,以为斯道之不幸” 查慎行亦有《挽吕晚村徵君》诗。十一月二十九日,吕留良葬于识村祖茔(在今浙江桐乡市晚村乡识村东长板桥之西)。

image055.jpg 

晚村吕园图片

掀起吕留良大案的起因是投书案,172811月的第一个周末,川陕总督岳钟琪报告雍正一个叫张熙的人投来一份“逆书”,说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代,要其反清复明。岳钟琪称自己已将其逮捕审讯。

正是这份逆书,追查到张熙的老师曾静,曾静是湖南永兴县的落弟秀才,偶然去城里应试时读到了吕留良的著作,一读便被东海夫子所迷,受这位大学者的“抗清爱国”情感染,决定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复明。

岳钟琪虽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后代,但时代变迁本人早已是大清的忠臣,不仅没有听从曾静张熙所言,反而把他们的言行上报雍正,由先掀开了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吕留良文字狱案。

雍正知道曾静是读了吕留良的书而起意反清后, 1732年,将吕留良定为“大逆”罪名,吕留良及其子吕葆中已身故,进行戮尸枭示;次子吕毅中改斩立决,诸孙发遣宁古塔为奴。1734年,吕留良后人60余口,长途跋涉,历尽艰难,从江南水乡发遣到北疆。吕留良后人到宁古塔后,世代被置于“奴籍”的深渊之下,饱受人间的屈辱。

因为吕案受牵连的人还有:车鼎丰、车鼎贲、孙用克、周敬与、房明畴、金子尚、张圣范、朱羽彩、朱霞山、朱芷年等。雍正十二(1734)年十二月,经刑部会审,判吕留良的学生严鸿逵与吕留良党恶共济,诬编妖言,应凌迟处死,但因为已经死亡,枭尸示众,他的祖父、父亲、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男16岁以上者皆斩立决,男15岁以下者及严鸿逵之母女、妻妾、姐妹俱给功臣之家为奴。沈在宽传扬吕留良、严鸿逵之邪说,猖狂悖乱,尤宜速正典刑,凌迟处死。其嫡属均照律治罪。黄甫奄自称私淑门人,所作诗词,荒唐狂悖,斩立决,妻妾子女给功臣家为奴,父母兄弟流放2000里。车鼎丰、车鼎贲刊刻逆书;孙用克阴相援结,周敬与甘心附逆,私藏禁书,判斩监侯。被惑门徒房明畴、金子奇、革去生员,杖100,流放3000里;陈祖陶、沈允怀、沈成之、董吕音、李天维、费定员、王立夫、施由、沈斗山、沈惠侯、沈林友、革去教谕、举人、监生、生员,杖100,判3年徒刑。

好了,我相信任何一个看到这个名单及数字的人都会震惊,这么广的株连,这么重的处罚,这么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永世不得翻身,这是什么样的法律?又是什么样的天理?全是雍正一人说了算,这个国家的人在他眼里如草木一般低贱,任意杀伐,这就是整个清代令人震惊的文字冤案。

为什么民间会有那么多雍正得位不正的传说?为什么人们总是不愿相信康熙的真实遗嘱而情愿相信是皇十四子来当皇帝?情愿知道自己欺骗自己也相信这个皇帝的位子就不应是雍正来坐?因为雍正掀起的文字狱太骇人听闻太丧心病狂了!人们不认可这样的执政者,人们敢怒不敢言,于是编排出那么多雍正篡位的江湖故事。

最让人于演绎中解恨的是,雍正到死的时候,民间都传说他的头颅与身子分离,找不着他的头装殓,因为他的头颅吕被留良的孙女吕四娘报仇血恨割走了,这样的传说映证了人们对吕留良冤案寄予的无限同情。

image057.jpg 

image059.jpg 

辛亥革命后,吕留良的冤案得以昭雪。浙江总督汤寿潜改西湖彭公祠(纪念清兵部侍郎兼长江水师提督彭玉麟建立的彭公祠)崇祀三贤,列吕留良为三贤之一。桐乡知县及地方绅耆,为吕留良重建新墓,筑纪念亭于孔庙后,民国教育先驱蔡元培亲自为之书额及联,立碑以垂不朽。

为民族争存,碎尸无憾;

以文章报国,没世勿谖。

image061.jpg 

蔡元培题写的纪念碑

现在桐乡市有以吕留良的名和号命名的留良、晚村两乡镇,并于崇福镇筑吕园以为纪念,东海夫子,终于光耀千古!

image063.jpg 

image065.jpg 

晚村吕园纪念亭

“吕晚村纪念亭”亭名,出自著名古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之手,正面两根亭柱上有上海书法家冯骥书写的一副楹联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中华先贤的崇高敬仰和深深怀念之情。

image067.jpg 

 

image068.jpg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文字狱,古称“书案”,因文字得祸之谓也。乾隆末年史学家赵翼总结研究,归纳为“文字之狱”,尔后,便简称为“文字狱”《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则定义为“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可怕的文字狱,使整个雍正朝成为文化的荒原,人们再也不敢随便说话和写作,所谓的思想,所谓的创新,都离这个朝代远去,这个朝代的人再也没有也不敢有开放的包容的自由的襟怀,这是一个精神上萎萎缩缩战战兢兢的矮人时代,其最高秉国者,雍正皇帝,让中华文化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