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恰如灯下故人——随霍华一起谛听中国瓷器的美妙之音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18-11-29 17:19:11  点击:

image001.jpg 

大约在八九年以前,有一次家人出差回来,捎回来两个青花瓷瓶,我被它们“雨过天青云破处,着般颜色错将来”的美给惊住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啊,只有蓝白两色的瓶身,却通过无限的深浅浓淡,无限的点线块长短粗细变化,勾勒出无尽的山水、草木、人兽等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而且那种视觉上无比和谐的蓝白结合之美,那种图案背后带来的深秀,沉谧,悠远,疏旷的意境,让我想到只有《庄子》里的《秋水篇》秋水来临时的美能够能够将它们表述: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像欣喜的河神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我觉得天下最美的景色都融进了青花里。从此,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这种神秘的中国瓷,开始相看两不厌地购买和收集。

image003.jpg image004.jpg

initpintu_副本as.jpg image009.jpg

    

今年国庆节假日,在书店里看到霍华女士著的《恰如灯下故人——谛听中国瓷器妙音》一书,对这位中国瓷器专家的博学和识见都很佩服,买下来学习拜读,仿佛穿越了时光,一路踏上美的旅途。

initpintu_副本dv.jpg  

来看下一霍华女士简介,19567月生,1973年高中毕业。 19774月入南京博物院,先后在考古部、技术部C-14实验室、保管部、瓷器库房和文物征集部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古陶瓷,2002年通过国家文物局古陶瓷责任鉴定员资格考试。出版著作有: 《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清代官窑瓷器》、《名窑名瓷鉴赏》 、《恰如灯下故人》、《青花瓷》、《陶瓷述古》、与张浦生先生合著《青花瓷鉴定》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让我们随霍华女士一起来谛听中国瓷器的美妙之音。

 

无限天地在其间

烧一把火,炼一团泥,就成了陶器。在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水声光影里,火是人类利用的第一种自然力;泥土,则是脚下的大地,地势坤,厚德载物,是人类的大地母亲。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陶器,而瓷器,则是华夏先人的独创。

什么是瓷器?它和陶器有什么区别呢?瓷器是指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他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形、煅烧等过程而制作成的产品,陶和瓷的本质区别在于原料和烧成温度,陶器的原料是陶土,它不能承受1280度以上的高温,在高温下会坍塌变形,而瓷器的原料是瓷土和高岭土,可塑性强,可以由人随心所欲做成各种形状,经过128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所在。

大约从公元前18世纪的夏代晚期,瓷器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2003年,在河南洛阳二里头文化下层宫殿遗址(考古界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夏代晚期宫殿遗址)中,发现了一片原始青瓷残片,时代为公元前1815世纪,是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

image015.jpg 

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原始青瓷残片(洛阳博物馆收藏)

瓷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原料又广泛存在,加上中国人似乎对火和瓷土有着天生的驾驭能力,所以,从夏代晚期,中国人就拉开了中国瓷这出最美大戏的帷幕。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战国原始青瓷兽面鼎,这件原始青瓷是对青铜器的模仿,因为青铜器的造型和线条表达了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理想和统治者的威严与意志,具有震撼人心的狞厉神秘的感染力,但青铜金属材质比较贵重,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贵族流行以原始青瓷礼器替代青铜器陪葬,而且模仿做成青铜器的样子,其精美几乎和真的青铜器一模一样!

image016.jpg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仿青铜战国原始青瓷兽面鼎

成熟的中国瓷器始烧于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不仅对青铜器,包括玉器、漆器,金银器也开始进行模仿,至清代时已可以模仿几乎所有的物品,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而中国,也终于成了瓷国。

image018.jpg 

南京博物馆收藏的仿玉器西晋青釉神兽尊

image020.jpg 

浙江临安博物馆收藏的仿金银器唐代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

image022.jpg 

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清代仿木釉瓷碗

image024.jpg 

image026.jpg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官窑螃蟹花生核桃象生瓷

initpintu_副本sd.jpg 

象生瓷海螺

initpintu_副本v.jpg 

象生瓷花生、山子

清朝乾隆间年的象生瓷,螃蟹、花生、核桃、菱角、栗子、石榴、桃等,形象乱真,充分表现出优质资土的可塑性及陶人技艺与瓷釉的表现力。这种造型上无与伦比的可塑性,把天地万物都凝于一体,纵横五千年,方圆七大洲,由工匠们对多彩自然界的细微观察,严格构思设,使用娴熟的成型工艺烧制出来,它是人类创造的人文的自然界,多么美妙和智慧啊。

我们对瓷器的欣赏,其实是对人类创造力的赞叹。

 

瓷中有我心

大千世界都可以入瓷,可是,人毕竟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世界不止是外在的自然,它同样是人类内在的心灵,心灵的所思所想,企盼,祝福,快乐,情趣也都纷纷融进瓷中,让瓷器有了人的气息。

在古陶瓷世界中,曾有两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是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绿彩瓷,一个是宋金时期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彩瓷。

长沙窑即《全唐诗》中李群玉“石渚”诗中的石渚窑,为唐代著名瓷窑,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石渚湖一带,故又俗称铜官窑。窑址于1956年发现,1978年曾经进行过试掘,19831999年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出土比较完整的瓷器近万件。

长沙窑大致兴起于“安史之乱”以后,至中晚唐发展到鼎盛时期,衰败于五代。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12个省、国外有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13个国家出土有长沙窑瓷器。特别是“黑石号”沉船上6万余件长沙窑的惊世发现,说明该窑既烧制当地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用瓷,又是唐代生产外销瓷的重要窑口之一。“黑石号”是指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唐朝时期的一艘沉船,又名为“Batu Hitam”,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之一,因沉船地点附近有一块黑色大礁岩,故被称为“黑石号”

“黑石号”沉船船只的结构为阿拉伯商船,装载着经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出水船货绝大多数为中国产品,尤以长沙铜官窑瓷器为大宗,达56500余件,占沉船全部瓷器近90%。其数量之巨,品相之精,艺术之美,举世皆惊!因为出水长沙窑瓷碗上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铭文,结合其他器物考证,沉船的年代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

image036.jpg 

“黑石号”沉船打捞图

image038.jpg  

“黑石号”沉船复原图

2002年,国内文物界获悉了“黑石号”的况情,立即引起高度关注。扬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提出了购买意向,但黑石号打捞文物开价4000万美金,并提出宝藏必须整体购买,另外根据合约,探海公司拍卖宝藏所得必须与印尼政府分享,分配方案未达成一致,使宝藏未被推出拍卖。

新加坡“圣淘沙”机构(SentosaLeisure)先购买了被打捞文物的数年展览权,随后筹资购得这批贵重文物,被打捞文物于2005年完整落户新加坡,最终未能被中国国内购藏。

image040.jpg 

“黑石号”沉船送抵新加坡

image042.jpg 

image044.jpg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收藏全部“黑石号”沉船长沙窑瓷器

还是看看国内的长沙窑收藏吧:

长沙窑瓷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它的文字装饰内容特别丰富,形成长沙窑一道独特的风景,用诗歌、格言、谚语作为装饰是长沙窑的创造,它把人类的情感创作带进了瓷器,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发现长沙窑瓷器上书有通俗诗或诗句近百余首,以五言诗为主,也有少量的六言诗和七言诗,从文字的笔锋来看,是用毛笔书写,字体多为行书,有少量的草书。诗文内容包括离愁别绪、世态炎凉、伦理道德、处世哲学、男女情爱、商贾活动、边塞征战、山水风景、来往应酬等。

“春”字诗比较有名的,郭沫若先生曾经对这首诗进行过较深研究,这首四句五言诗中有8个“春”字,诗文为:“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image045.jpg 

湖南博物馆收藏的长沙窑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壶

它的风味源于六朝《吴歌》中的《子夜四时歌•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衫开。”这些诗散发着情景交融的春天气息,读之即有春风扑面而来的美感。

诗文中反映男女婚恋情怀的诗文也比较多,如: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image047.jpg 

长沙简牍博物馆收藏的长沙窑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诗文壶

长沙窑的自我宣传意识非常强,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将广告用语题写在器物上, 同时为了与顾客进行心灵沟通,用以促进产品销售,也书诗瓷壶上:“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划了买卖双方的心理,诗文委婉将卖方同样复杂的心情表述给买方,以起到沟通、交流直至相互信任的作用。

长沙窑瓷器上的诗文仅10余首在《全唐诗》中能找到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诗,如“一双青鸟子,飞来五两头。借问舡轻重,附信到扬州。”

image048.jpg 

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一双青鸟子”青釉褐彩题字壶

诗的作者有高适、刘长卿、贾岛、白居易等,其余均出自民间,这些民间诗文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长沙窑的文化品位,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文学宝库。

image050.jpg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长沙窑青釉褐彩“自如长信宫”诗文瓷壶

据研究长沙窑瓷器的专家们统计,历年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带题诗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复的诗文共60多首。每首诗一般只在1件器物上出现,部分诗文在两件、3件多至十几件器物上出现。

image052.jpg

湖南博物馆收藏的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狮座诗文瓷枕 13.1cm、宽8.1cm、高7.3cm

这个狮座诗文瓷枕青釉、灰白胎,枕面和底座均成长方形,中1卧狮承托枕面,枕面为长方八角,两端是褐绿彩六边几何图案装饰,中间部分用褐彩书七言绝句1首:“日红衫子合罗裙,尽日看花不厌春。欲向妆台重注口,无那萧郎恼煞人。”此枕小巧玲珑、造型别致、装饰独特,为长沙窑瓷枕中的极品。

长沙窑暂时介绍到这里吧,那些无比美妙的人的内心世界,通过1000多年前长沙工匠们手中的土与火,共同留在了瓷器做成的时光里。

无独有偶,我们再来看宋金时期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彩瓷,它把最美的宋词元曲也融进黑白世界里了。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瓷器界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磁州窑。

initpintu_副本vg.jpg  

现代磁州窑研究始于1918年巨鹿古城的惊天发现。当年,巨鹿出现罕见的旱灾,人们挖井自救意外挖出了一座在地下掩埋了812年的北宋城邑——巨鹿古城(文献记载北宋大观二年巨鹿毁于洪水),并出土了大量的北宋古瓷。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当地人大肆盗掘古城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宋瓷令外国投资者驱之若鹜,掀起了抢购狂潮。世界各地的古董商、陶瓷学者逐鹿中原,大批巨鹿宋瓷因此流传到世界各地。

image057.jpg 

1925年,英国学者霍普逊将生产这批巨鹿宋瓷(白地黑花瓷)的原产窑场首先冠以“磁州窑”称谓,从此拉开了世界范围内磁州窑的研究大幕。此后,这一称谓迅速为海内外学者普遍认同,这就是“磁州窑”称谓的由来。

image058.jpg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烧制的白地黑彩剔花梅瓶,在国内是所知同类器物的最大件不多见器物之一,此梅瓶运用了磁州窑白地黑彩剔花装饰技法,是磁州窑装饰技法当中最为精湛的种类。在日本深受珍爱,称其为“白地黑搔落”,是磁州窑艺术中最为名贵的品种,视为至宝。

image060.jpg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磁州窑白釉黑花梅瓶

在巨鹿出土的大批磁州窑瓷器中,有许多瓷枕,以前人们总以为瓷枕很硬,把它们归为陪葬的明器,而巨鹿遗址被发现后,这种看法改变了,转而认为瓷枕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李清照那首著名的词“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中的玉枕就是瓷枕,就是夏季用来就寝的枕头。

磁州窑产品中,与中国历史上许多大文豪结缘的作品很多。唐代的李白、王之涣、张继的诗;宋时的苏轼、杨大元的词;元代的陈草庵、马致远、白朴等名家的元曲,每每出现在磁州窑的瓷器上,尽显风流。

image062.jpg 

苏东坡《菩萨蛮》瓷枕

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

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

image064.jpg 

苏东坡《如梦令》词文枕

该八角枕周边为卷草纹饰,底部无釉,印有“张家造”戳记。枕面书《如梦令》词一首:

为向东波(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这首词是苏东坡被贬黄州再返京都开封后,吐露出无尽感受的作品。“我的老朋友东坡呀,我走后没人来过吧,大雪覆盖的小桥了无人迹。春天来了,让我归去,耕犁一江的春雨”。

还有元代瓷枕上朗朗上口的元曲,也大放异彩:

image065.jpg 

陈草庵《山坡羊》元曲瓷枕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迢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image067.jpg 

得闲且闲,已过终年限,宁交别人上高竿,却交别他人看。邯郸长安,皆属虚患(幻),论渔樵,一话间。江山自安,那里也,唐和汉。左难右难,枉把功名干,烟波名利不如闲,倒大无忧患。积玉堆金,无边无岸,限来时,悔后晚。病患过关,谁救的,贪心汉。朝天子。漳滨逸人造。

长篇大论谈论历史兴亡,叹息昔日繁华如过眼云烟,,终成渔樵闲谈,这也成了文学的另一种创作。

image068.jpg

终归了汉,始灭了秦,子房公到底高如韩信。幼年间进身,中年时事君,到老来全身,为甚不争名,曾共高人论。石庆东原。

这首散曲否定功名富贵,表达出元代知识分子功成身退、趋利避害的人生哲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

image070.jpg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大诗人李白的诗,永远是各种艺术争相表现的内容。

image072.jpg 

春将暮,风又雨,满园落花飞絮。梦回枕边云渡事,一声声道,不如归去。

image073.jpg 

元代杂剧人物瓷枕

看,这时候的瓷器,简直成了中华文化的载体,诗,词,戏曲故事,小说人物,凡是人们喜欢的,心里想的,还有平时没有说出口的议论,都化成了瓷,瓷也成了文化瓷,成了一方心灵世界。

 

最爱是青花

中国瓷器的发展,清朝时达到顶峰状态,由于珐琅彩等新型工艺的发展,各种色彩已完全可以烧制,从而出现了金璧辉煌万紫千红的各式各样瓷器。

image075.jpg 

image077.jpg 

initpintu_副本hh.jpg  

image082.jpg 

image083.jpg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珐琅彩山人物纹绶带耳葫芦式瓷扁瓶

image085.jpg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粉彩花卉纹瓷转旋冠架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这些发展到极致的清代康雍乾瓷器,有一种十分不舒服的感觉,不仅不觉得好,反而觉得很难看,很丑陋。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个清乾隆粉彩花卉纹瓷转旋冠架,在我看来,简直乱得毫无章法,各种颜色胡乱堆砌,再精雕细刻,再用尽心思,也是一种入目的丑。这也许与个人的审美眼光有关,至少于我,不喜欢清代纷繁到迷眼的瓷器。

我还是爱那一种干净的白和蓝,还是爱青花。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image087.jpg 

image089.jpg

珍藏多年的一个青花罐与一枚青花蛋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20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1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1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1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1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image091.jpg 

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image093.jpg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image095.jpg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蓝釉白龙纹盘

2005712日在佳士得公司伦敦拍卖会上这件鬼谷下山青花罐,由伦敦古董商艾斯凯纳齐以1568.8万英镑约2.45亿人民币竞得,创下历年来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1件拍卖价格在两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中国瓷器艺术品。

image097.jpg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不同年代的不同青花钴料都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绘画的各种题材。青花瓷器的绘画用传统的毛笔,以各种线条和点染、渲染来完成画图。明晚期,在装饰题材方面完全突破了万历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烧出了大批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青花作品。

image099.jpg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高53.1cm,口径8cm,足径16.5cm

image100.jpg

南京博物馆收藏的康熙青花万寿纹尊,上面有1万个寿字

清康熙时青花瓷器发展到了顶峰,1681年,康熙60大寿的时候,大臣们绞尽脑汁想着献礼,其中有1件青花万寿纹尊让人惊叹。1米多高的青花瓷瓶,胎体厚重,全器以青花书写寿字,上口沿两周共154字,侧口沿和圈足外沿两周共96字,器身横排130轮,纵列75行,整整1万个“寿”字,因此称为万寿瓶。每个寿字都不相同,有鸟虫篆、大篆、小篆、奇字、铁线、殳书(秦代的一种书体,多刻在兵器上)、九叠篆等字体,有的甚至以螺旋线条表示团“寿”。它们的排列横平竖直,依照选型的曲线放大缩小,字字清晰,令人叹为观止。在皇权崇拜面前,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啊。

说到艺术,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意思,我偏爱瓷器里的青花,这种蓝白之美既像蔚蓝的天空,又像湛蓝的大海,还像绿蓝的湖水,像缀满星辰的静夜,有种高贵、宁静和清澈在里边,我的目光触及它便心生欢喜,“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赏青花如独坐灯下,有故人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言传。

image102.jpg